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取焉。昔吳季札聞魯人之歌《小雅》也,曰:「思而不貳,怨 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而太史 公亦曰:「仁義陵遲,《鹿鳴》刺焉。」然則《小雅》者,亦周衰之 作也。《周頌昊天有成》命曰:「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所 謂「二后」者,文、武也,則成王者成王也,猶文王之為文 王,武王之為武王也。然則《昊天有成命》,當是康王已 後之詩。而毛、鄭之說,以頌皆是成王時作,遂以成王 為「成此王功,不敢康寧。」執競曰《執競》。武王「無競維烈。」 「不顯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所謂成、康 者,成王、康王也,猶文王、武王謂之文、武爾。然則《執競》 者,當是昭王已後之詩,而毛以為「成大功而安之」;鄭 以為「成、安祖考之道」,皆以為武王也。據《詩》之文,但云 成、康爾;而毛、鄭自出其意,各以增就其己說,而意又 不同,使後世何所適從哉!《噫嘻》曰:「《噫嘻》,成王」者,亦成 王也;而毛、鄭亦皆以為武王;由信其己說,以頌皆成 王時作也。《詩》所謂成王者,成王也;「成、康」者,成王、康王 也;豈不簡且直哉!而毛、鄭之說豈不迂而曲也!以為 成王、康王則于《詩》文理易通;如毛、鄭之說,則文義不 完而難通。然學者捨簡而從迂,捨直而從曲,捨易通 而從難通,或信焉而不知其非,或疑焉而不敢辨者, 以去《詩》時世遠,茫昧而難明也。余于《周南》《召南》辨其 不合,而《關雎》之作,取其近似者焉。蓋其說合於孔子 之言也。若《雅》也、頌也,則辨之而不敢必,而有待焉。夫 毛、鄭之失,患於自信其學而曲遂其說也。若予又將 自信,則是笑奔車之覆,而疾驅以追之也。然見其失 不可不辨,辨而不敢必,使余之說得與毛、鄭之說並 立於世,以待夫明者而擇焉可也。

本末論

《關雎》《鵲巢》,文王之詩也,不繫之文王,而下繫之周公、 召公。召公自有詩,則得列於本國;周公亦自有詩,則 不得列於本國,而上繫於豳豳,太王之國也,考其詩, 則周公之詩也。周、召,周公,召公之國也,考其詩,則文 王之詩也。何彼穠矣,武王之詩也,不列於雅,而寓於 《召南》之風;《棠棣》,周公之詩也,不列於《周南》,而寓於文 王之雅。《衛》之詩,一公之詩也,或繫之《邶》,或繫之《鄘》,或 繫之《衛。詩》述在位之君,而《風》繫已亡之國。晉之為晉 久矣,不得為晉,而謂之唐、鄭。去《咸林》而徙河南,為鄭 甚新,而遂得為鄭。自漢以來,其說多矣。蓋《詩》之類例, 不一如此,宜其說者之紛然也。問者曰:「然則其將奈 何?」應之曰:「吾之於《詩》,有幸有不幸也。」不幸者遠出聖 人之後,不得質吾疑也。幸者,《詩》之本義在爾。《詩》之作 也,觸事感物,文之以言,美者美之,惡者刺之,以發其 揄揚怨憤於口,道其哀樂喜怒於心,此詩人之意也。 古者國有采詩之官,得而錄之,以屬太師,播之於樂, 於是考其義類而別之,以為《風》《雅》,而比次之,以藏於 有司而用之宗廟朝廷,下至鄉人聚會,此太師之職 也。世久而失其傳,亂其《雅》《頌》,亡其次序,又采者積多, 而無所擇。孔子生於周末,方修禮樂之壞,于是正其 《雅》《頌》,刪其繁重,列於《六經》,著其善惡,以為勸戒,此聖 人之志也。周道既衰,學校廢而異端起。及漢承秦焚 書之後,諸儒講說者,整齊殘缺,以為之義訓,恥於不 知,而人人各自為說,至或遷就其事,以曲成其己學。 其于聖人有得有失,此經師之業也。惟是詩人之意 也,太師之職也,聖人之志也,經師之業也。今之學《詩》 也,不出於此四者,而罕有得焉者,何哉?勞其心而不 知其要,逐其末而忘其本也。何謂本末?作此詩,述此 事,善則美,惡則刺。所謂詩人之意者,本也;正其名,別 其類,或繫於此,或繫於彼,所謂「太師之職」者,末也。察 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所謂《聖人之志》者,本也。 求詩人之意,達聖人之志者,經師之本也。講太師之 職,因其失傳,而妄自為之說者,經師之末也。今夫學 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盡善矣。得其本而不通其末, 闕其所疑,可也;雖其本有所不能達者,猶將闕之,況 其末乎!所謂周、召、邶、鄘、唐、豳之風,是可疑也。考之諸 儒之說既不能通,欲從聖人而質焉,又不可得,然皆 其末也。若《詩》之所載,事之善惡,言之羙刺,所謂詩人 之意,幸其具在也,然頗為眾說汨之,使其義不明。今 去其汨亂之說,則《本義》粲然而出矣。今夫學者知前 事之善惡,知詩人之美刺,知聖人之勸戒,是謂知學 之本而得其要,其學足矣,又何求焉?其末之可疑者, 闕其不知可也。蓋詩人之作《詩》也,固不謀於太師矣。 今夫學《詩》者,求詩人之意而已。太師之職,有所不知, 何害乎學詩也?若聖人之勸戒者,詩人之美刺是也。 知詩人之意,則得聖人之志也。

崇文總目序

詩經類

昔孔子刪古詩三千餘篇,取其三百一十一篇著於 《經》。秦楚之際亡其六。漢興,《詩》分為四:一曰魯人申公, 作《訓詁》,號《魯詩》;二曰齊人轅固生,作傳,號《齊詩》;三曰 燕人韓嬰,作《內外傳》,號《韓詩》;四曰河間人毛公,作《故 訓傳》,號《毛詩》。三家並立學官,而毛以後出,至平帝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