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毛詩紀聞》,憑復京,海虞人,肆力經學,篤嗜《毛詩》,摭其

名物,詳為之疏,分門別類,纖悉不遺。其所採集,自六 經正史以至諸子百家、稗官小說,與夫纖緯、醫卜、天 文、曆數諸書,無不蒐列,連類廣肆,窮變極幽,以視李 樗之《詳解》、王景文之《總聞》、王應麟之詩,攷其宏富精 核,不啻倍之,名為《六家詩名物疏》六十六卷。葉向高 為之序,稱其大有功於詩教云。

吳雨,閩人。少好《毛詩》,喜綜核名物,博採諸家,倣陸璣 《鳥獸蟲魚疏》而增廣之,璣止二卷,雨增為二十卷,名 曰《鳥獸草木蟲魚》。考其體則本吳仁傑《離騷草木疏》 而為之,其用則本《五雅》及《本草證類》諸儒註疏而為 之。其詳載諸家名氏,則本呂伯恭《讀詩記》而為之。儒 多稱其該博。

唐汝諤,字士雅,華亭人。仕為安慶教授。少好誦《詩》,研 求數十年,自漢以來諸家之說,皆肆力稽討,以窮其 微。嘗讀《詩》而嘆曰:「《詩》有齊、魯、韓三家,盡亡獨存毛、鄭。 自朱子《集傳》出,而毛、鄭之說又束之高閣矣。」顧晦翁 掊擊《小序》,而後人復左袒漢儒。又一時如呂東萊《讀 詩記》、嚴華谷《詩輯》,先後互出,與朱《傳》抗衡。余以為苟 非出自詩人,總之皆臆說也。謂漢儒近古,度有師承, 而附會不少;謂宋儒明理,疑無曲說,而矯枉或過。國 朝《纂修大全》,裨益後學,而與朱《傳》相矛盾者,輒為棄 去。故注疏之說既不收錄,而諸家之論亦不甚有所 發明。又高明之士視為筌蹄,不復染指,而屹首研磨, 皆其庸庸者耳。此《詩解》所以概未盡「善也。」乃作《毛詩 微言》二十卷。

《婺源縣志》:「汪應蛟字澄源,萬曆甲戌進士,歷官右僉 都御史,經理朝鮮,巡撫天津,後死於難。生平嗜學,尤 究心於《毛詩》,著《學詩略》一卷。其自序曰:『先王於詩教 豈不重哉?自朝廷宮闈,下迨國都閭巷,皆絃誦風雅, 以涵詠性情而約之。至正、春秋時,公侯卿大夫聘會 燕享,猶相與賦詩見志,蓋其諷諭婉而感人深也。說 者謂古詩三千餘篇,夫子僅存其什一,雖簡而忠孝 恭順禮義廉恥之節,森然悉具,以言乎興觀群怨,事 父事君則備矣。子謂詩可以一言蔽,曰『思無邪』』」,夫學 者誠求端於無邪也,茲略已多乎哉!其書頗行於世, 識者服其𥳑要。 《毛詩紀聞》:吳炯少習《毛詩》及《左傳》,往往讀《左傳》,見其 援引《詩》辭,確有證據。而按之朱子《詩註》,則多有異同。 心甚疑之。稍長,質諸長老,或謂朱子信理,不若毛氏 近古有師傳也。遂恍然悟曰:朱子以意逆志於千百 世之下,大破漢人之彀,固然矣。然漢儒師傳,亦安可 盡掃耶?乃取毛氏《序傳》及朱子《集註》比而校之,其於 朱子確然無可疑者,不復搜剔訓詁;其有少可疑者, 則節取毛氏《序》《傳》,附以己意。著《詩經質疑》一卷。萬曆 丙午,書成,行於世。

《滕縣志》:張彩字還白,一字欽之,萬曆辛卯鄉試第一。 淹貫百家,沉酣六藝,而於詩學尤為究心。凡漢宋諸 儒傳註,皆為討論,因其天然,衷之正的,融其偏駁,而 會之大通。又間出獨解,直發聖賢所未發,而於聖經 賢傳毫不相戾。如《鄭風》一篇,原淫入貞。時同學陳此 心讀而嘆曰:「『孔子以無邪原三百』,其旨顯而微;吾子」 原三百以無邪,其旨微而顯。諸儒刺邪以懲邪,其功 博而緩。公原邪以歸正,其功約而捷。世道人心所藉 以維持者不小也。書成,名為《詩原》,凡三十卷,行於世。 仕至刑部郎中。

《嘉興縣志》:「徐必達字德夫,萬曆壬辰進士。少從庭訓 受詩,稍長,見齊、魯、韓、毛四家詩及宋、元以來諸儒先 議論多有不同者,乃謝客扃戶,作為詩說,反覆考訂, 三十餘年,乃築南州書舍以課其子弟,遂以刊行於 時,名曰《南州詩說》,蓋舉業正宗也。李曰華為之序。歷 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

《嘉善縣志》:「沈萬鈳,字仲容,萬曆丁酉舉人。工於《毛詩》。 嘗倣王應麟《詩攷》,旁引博稽,別門相附,為類三十,為 卷亦三十,名曰《詩經類考》。書成,盛行於時,識者皆稱 為詩家巨觀。」

《江寧縣志》:「顧起元字鄰初,萬曆戊戌進士第三。少承 家學,受《毛詩》,讀書於爾雅堂,作《爾雅堂詩說》四卷。其 自序曰:先大夫以詩起家,隆慶初讀書永慶山房,嘗 手錄諸家詩說,藏諸笥中。余少過庭,愛而習之,獨惜 《大雅》以下諸篇闕弗載。比長而諸家之說觕所涉覽, 乃竊取其義續之。已又與諸弟參訂,別為一編,存之」 家塾。用課兒輩。而門人輩遂板而行之。余不能止也。 歷官至吏部右侍郎。

《杭州府志》:「沈守正字無回,萬曆癸卯舉人。長於說詩, 其《說存小序》首句,與蘇子由同著《詩經說通》十四卷 行世。」

《沔陽縣志》:「錢天錫字公永,天啟壬戌進士,歷官廣西 按察副使。嘗讀《詩》而嘆曰:『他經可以詁解,唯《詩》當以 聲論。夫以義求者離性遠;以聲感者與性近。《牖民》孔 《易》,亦求之於性情之間而已。余少受《詩》先民部,汎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