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1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謀此猷,惟我后之德」,《泰誓》「予克受惟朕」,《文考》「無罪」,鄭 氏注亦以為無此文,不知此文在杜預之見,正與韋 昭、鄭元同,皆以本文為逸詞,非不讀《古文尚書》。蓋《古 文尚書》未行於時故爾,且預所見,不獨是也,如「戒之 用休」,「董之用威」,「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慎始敬終,終 以不困。」「皋陶邁種德,念茲在茲。」「聖有謨勳,明徵定保。」 如此等語,預皆注為《逸書》。又如穆叔舉《泰誓》,「民之所 欲,天必從之」,預注謂今《尚書》無此文,諸儒疑之。按諸 語具存今尚書中「聖有謨訓」作「聖有謨勳」,《注》謂「聖哲 有謀功者」,此一字與今不同。

《鄰幾雜志》:司馬君實說:「據《禹貢》,河自大伾、大陸又北 為九河」,則是河循太行北流,乃東入海。兗州境包今 之河朔處,勢高地又堅,故少水患。又漢兗州界在今 河陽,非《禹貢》舊境也。

《避暑錄話》: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孔氏以太湖為震澤, 而不名三江。意若以北江、中江與南江為三江,在荊 州之分,漢、沱參流,則別為三;在揚州之分,因入於海, 則合於一。所謂北江者,今丹陽而下錢塘皆是也。孔 氏本未嘗至吳,故其解北江以為自彭蠡江分為三, 入震澤為北江入海。不知北江本與震澤相通,以太 湖為震澤,亦非是。《周官》九州,有澤藪,有川,有浸。揚州 澤藪為具區,其浸為五湖。既以具區為澤藪,則震澤 即具區也,太湖乃五湖之總名耳。凡言藪者皆人資 以為利,故曰:藪以富得名,而浸則但水之所鍾也。今 平望八尺,震澤之間水瀰漫而極淺,與太湖相接,而 非太湖,自是入於太湖。自太湖入於海,雖淺而瀰漫, 故積潦暴至,無以洩之,則溢而害田,所以謂之「震」,猶 言三川皆震者。然蒲魚蓮芡之利,人所資者甚廣,亦 或可隄而為田,與太湖異,所以謂之澤。藪他州之澤, 無水暴至之患,則為一名而已。而具區與三江通塞 為利害,故二名以別之。《禹貢》方以既定為義,是以言 震澤而不言具區,此非吳越之人不知,而先儒皆北 人,但據文為說,宜其顯然失之地里而不悟也。 三江與震澤相通者,或洩震澤而入海,或合震澤而 入海,其一為吳松江,固無疑矣,其二不可名。今青龍、 華亭、崑山、常熟皆有江通海,與震澤連,意必在其間。 韋昭言浙江浦陽、松江者,其妄固不待較,而王氏言 入者,亦不可為入海。凡言入於渭、入於河,皆由之以 往,言其終也。三江既自為別,水非有所從來,前既未 嘗言入於海,不得直言「入島」之「入」之為入海,但文適 同耳。當如既陂、既澤、既導、既瀦之類,各就其本水言 之。「既入」若言由地中行也,凡傍海之江皆狹,非大江 比。海水兩潮相往來,始至而悍激,則與沙俱至;「既退 而緩,則留其沙而水獨返,故不過三五歲。既汙浸障 塞,水不入於江,則不能通於海,知澤受之而為害。若 江水自由地中行,各分而入海,震澤安得有決溢耶?」 《井觀瑣言》,「古文書雖有格言,而大可疑。觀商周遺器, 其銘識皆類今文書,無一如古文之易曉者。《禮記》出 於漢儒,尚有突兀不可解處,豈」有四代古書而篇篇 平坦整齊如此?如《伊訓》全篇平易,惟《孟子》所引二言 獨艱深,且以商詩比之周詩,自是奧古,而商書比之 周書,乃反平易,豈有是理哉?《泰誓》曰:「謂己有天命,謂 敬不足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此類皆不似古語,而 其他與今文複出者,卻艱深。何也?趙岐、杜預、韋昭、賈 逵、鄭康成、馬融、服虔輩皆博洽之儒,不應皆不之見 也。又今文原有二十八篇,何故孔壁都無一篇亡失? 誠不可曉。劉歆移書太常博士曰:「禮失求之於野,古 文不猶愈於野乎?」蓋古文書在漢不列學官,歆雖尊 信,亦但以為愈於野而已。予嘗論《書》與《孝經》皆有孔 壁,《古文》皆有安國作傳,而《古文書》至東晉梅賾始顯。 《古文孝經》,至隋劉炫始顯,皆沉沒六七百年而後出, 未必真孔壁所藏之舊矣。

《尚書》,辭語聱牙,蓋當時宗廟朝廷著述之體,用此種 奧古文字。其餘紀錄答問之詞,其文體又自循常。如 《左氏內外傳》文,雖記西周時諫諍之辭,亦皆不甚艱 深。至載襄王命管仲受享與命晉文公之辭,靈王命 齊靈公、景王追命衛襄公,定王使單平公對衛莊公 使者之言,魯哀公誄孔子辭,其文便佶屈如《書》體,《禮 記》文亦不艱深,至載衛孔悝鼎銘,便佶屈。凡古器物 諸款識之類,其體皆如此。又如《左氏》記秦穆公語,皆 明白如常辭,及觀《書》秦誓文,便自奧古。至漢齊王閎、 燕王旦、廣陵王胥諸封策,尚用此體。他文卻不然。如 今人作文辭自是一樣,語錄之類自是一樣,官府行 移又自是一樣,不容紊雜。予嘗疑《孟子》「父母使舜完 廩」一段,是古逸書之辭,其文甚似。《楚辭》曰「豈不鬱陶 而思君兮」,亦是用其語。

《尚書》之辭有極難曉者,「鳩僝」功,「弔由靈」之類。有極易 曉者,「不敢含怒」,「在家不知」之類。有極繁者,「一人冕執 劉」,「一人冕執鉞」之類。有極簡者,如初如西禮之類。有 對語者,「番番良士,仡仡勇夫,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 武王之大烈」之類。有參差不對者,「承保乃文祖」,「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