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松江府志》:「宋陳伯達、潘緝同榜。其學深於經術,著《洪 範九圖》《九說》。」

《金史楊雲翼傳》:雲翼為翰林學士,時講《尚書》,雲翼為 言,帝王之學,不必如經生分章析句,但知為國大綱 足矣。因舉任賢去邪,與治同道,與亂同事,「有言逆於 汝心,有言遜於汝志」等數條,一皆本於正心誠意,敷 繹詳明,上聽忘倦。

《徽州府志》:「金松青字彥澄,休寧汪溪人。負志高遠,博 涉百家,尤精《尚書》。」

《休寧縣志》:「金若洙字子方,從程達原授《尚書》,尤精性 理之學,時稱程門高第。弱冠領鄉薦亞魁,歷黔江知 縣,黔陽少府,多惠政。值賈似道柄政,斥正士,遂以疾 告。」

金起巖,字次築。幼穎敏,經史過目輒成誦。程文簡公 殊異之,命正惠公授「尚書」,公與其諸子同硯席,學以 大成。領鄉薦亞魁,授天台主簿。民感其化云。

金㻨字日章,若洙子。十歲善屬文,博涉群書,宿儒驚 嘆。以尚書領景定甲子鄉薦。先是祖沖領寶慶乙酉 鄉薦,祖孫解元,當世以為榮。

《金史翟永固傳》:「海陵時歷禮部侍郎。久之,分護燕京 宮室役事,永固請寫《無逸圖》於殿壁,不納。」

《移刺履傳》: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聞履 博洽,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駁而不純,《尚書》《孟 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

《隱逸傳》:「辛愿年二十五,始知讀書。至《書伊訓》《詩河廣》, 頗若有所省,欲罷不能,因更致力焉。由是博極書史。」 《元史吳澄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樂安鄭松招澄 居布水谷,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行省 掾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奧義,歎 曰:『與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終其身,學者稱」 之為「草廬先生。」

《朵兒赤傳》:「朵兒赤字道明,年十五,通古,注《論語》《孟子》 《尚書》。」

《齊履謙傳》:「履謙字伯恆,博洽精通,六經諸史無不淹 貫,著《書傳詳說》一卷。」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為利州路提刑,有治績,嘗與臨 卭魏了翁輩講學,得程、朱微旨,嘗著《書說》以發明其 義。」

《黃溍傳》:「同郡吳萊,字立夫,集賢大學士直方之子也, 窮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六卷。」

《歐陽元傳》:「元字原功,延祐元年,設科取士,以《尚書》與 貢,賜進士出身。」

《儒學傳》:「金履祥字吉父,著《書表注》四卷。天曆初,廉訪 使者鄭允中上其書於朝。」

許謙受業金履祥之門,盡得其所傳之奧,《續尚書集 傳》有《叢說》六卷。

陳櫟嘗以謂有功於聖門者莫若朱熹氏。熹沒未久, 而諸家之說往往亂其本真,乃著《四書發明》《書傳纂 疏》《禮記集義》等書,亡慮數十萬言。凡諸儒之說有畔 於朱氏者,刊而去之,其微辭隱義則引而伸之,而其 所未備者,復為說以補其闕。於是朱熹之說大明於 世。

同恕,字寬甫。安靜端凝,羈丱如成人。年十三,以《書經》 魁鄉校。

韓性字明善博綜群籍,靡不究其根底所著有《書辨 疑》一卷。

吳師道字正傳,因讀宋儒真德秀書,幡然有志於為 己之學,所著有《書經雜說》。

周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嘗著《尚書補遺》, 仁榮承其家學。

《隱逸傳》:「何中字太虛,撫之樂安人。其學弘深該博,所 著有《書傳補遺》十卷。」

《太平清話》:趙文敏公書《尚書洪範》,并畫箕子、文王授 受之意。為圖,畫既古雅,而小楷精絕。公素精《尚書》,嘗 為之集註。

宛丘趙期頤以書名世,得之吾衍者為多。所著書有 「《尚書要略》《九歌譜》。」

《婺源縣志》:「程直方字道大,幼失怙,能自勵,讀書嘗十 年不下樓,通諸經。宋亡不仕,著《蔡傳辨疑》。」

《松江府志》:「王文澤字伯雨,元時人。所著有《尚書制度 圖纂》三卷。」

《蘇州府志》:「丘庭字彥啟,延祐時人。幼養於外家孟氏, 成童侍舅潼游匡廬白鹿洞讀書,得謁熊天慵,天慵 異之。工《尚書》義,所著有《尚書辨疑》。」

俞元燮,字邦亮,長洲人。通蔡氏《傳》,博采群說,郡校士 子,以專經師之。受其業者,即以疏通知遠之教屬之。 元燮謂其徒曰:「宋亡,舉子餘習,非經本旨,文極則反 質矣。朝廷收人材於斯文,必求諸義理之實乎?」未幾, 延祐科舉詔下,多如所云,而元燮於省試不屑也。 邵光祖字弘道。博學好古,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 遂通「三經」,皆有疑義。著《尚書集義》六卷。張士誠據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