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曰:「謂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說卦》曰:「戰乎乾」,又曰 「言陰陽相薄也。」意不防于微而至于著,不虞于漸而 至于壯。凡如此者,聖人之旨微哉!乾能薄陰,而後一 陽生于坎,故謂之「勞乎坎」也。艮位于丑寅之間,得非 萬物之終始乎。

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

《周易古經彖傳》

東萊呂氏曰:「《經》,文王、周公所作也;《傳》,孔子所作也。卦 下之辭為『《彖》』。」漢上朱氏曰:「文王卦下之辭謂之《彖》,孔 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故名其篇曰《彖傳》。使文王卦 下之辭不謂之《彖》,孔子何為言知者,觀其彖辭,則思 過半矣。夫子自謂如此,非遜以出之之義也。」司馬談 論六經,要指引「天下殊塗而同歸,一致而百慮,謂之 《易大傳》。」班固謂「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為 之傳」,傳即《十翼》也。前漢六經與《傳》皆別行,至後漢諸 儒作注,始合《經》《傳》為一爾。今王弼注本,首卷題曰《周 易上經》《乾傳》,餘卷亦為《泰傳》《噬嗑傳》《咸傳》《夬傳》《豐傳》 之名,蓋弼所用者,鄭氏本,既合《彖傳》《象傳》於《經》,故合 題之耳。漢上朱氏曰:「魏高貴鄉公問」博士淳于俊曰: 「今《彖》《象》不連經文,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康成合 《彖》《象》於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孔子恐其與文王 相亂,是以不合。則鄭未注《易經》之前,《彖》《象》不連經文 矣。」唐孔氏曰:「《數十翼》亦有多家,一家《數十翼》云:上《彖》 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 卦》八,《序卦》九,《雜卦》十。」鄭學之徒並同此說。

《周易古經象傳》

東萊呂氏曰:「爻下辭謂之象。」唐孔氏曰:「爻辭多文王 後事。《升》六五『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 皆文王後事也。故諸說皆以爻辭出於周公。」馬融、陸 績等並同此說。

《周易古經繫辭傳》

東萊呂氏曰:「《易》始有卦畫而已,文王繫之以卦辭,周 公又繫之以爻辭,故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 吉凶』。至於孔子所作,則《繫辭》之傳也。《說文》云:『辭者,意 內而言外也』。」按陸氏《釋文》,王肅本作「《繫辭上傳》,訖於 《雜卦》,皆有『傳』」字。此蓋鄭元未合經前標題之舊也。上、 下繫古今分章不同,今以唐孔氏、伊川程氏、嵩山晁 氏、漢上朱氏諸家參定《上繫》,凡十四章。

《周易古經文言傳》

東萊呂氏曰:漢上朱氏云:「魏王弼以《文言》附于乾坤 二卦。」按淳于俊謂鄭康成合《彖》《象》於經,不言合《彖》《象》 《文言》於經,則朱氏之說是也。陸氏曰:「《文言》者,文飾卦 下之言。」梁武帝云:「《文言》是文王所制。」說者引穆姜誦 隨𦅸之辭,疑非孔子之言。按司馬遷謂孔子晚而喜 《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信斯言也,則《彖》《象》《卦言》,古有 之矣。孔子序之、繫之、說之、文之而已。《文言》者,文其言 也,猶《序》《彖》《說卦》之類。穆姜之言曰:「元,體之長也;亨,嘉 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 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以今考 之,刪改者二,增益者六,則古有是言,孔子文之,為信 然矣。

朱文公晁呂二氏古易得失辨

熹按:「晁氏此說,與呂氏《音訓》大同小異,蓋互有得失 也。先儒雖言費氏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然初不言 其分傳以附《經》也,至謂鄭康成始合《彖》《象》於《經》,則《魏 志》之言甚明,而《詩》疏亦云,漢初為傳訓者皆與《經》別 行,三《傳》之文不與《經》連,故石經書《公羊傳》皆無《經》文, 而《藝文志》所載《毛詩故訓傳》亦與《經》文別,及馬融為」 《周禮注》,乃云:「欲省學者兩讀,故具載本文而就經為 注。」馬、鄭相去未遠,蓋倣其意而為之耳。故呂氏於此 義為得之,而晁氏不能無失。至晁謂初亂古制時,猶 若今之乾卦彖象,并繫卦末,而卒大亂於王弼,則其 說原於孔《疏》而呂氏不取也。蓋孔《疏》之言曰:「夫子所 作《彖辭》,元在六爻經辭之後,以自卑」退,不敢于亂先 聖正經之辭。及至輔嗣之意,以為象者本釋《經》文,宜 相附近,其義易了,故分爻之象辭,各附其當爻下言 之。此其以為夫子所作,元在經辭之後,為夫子所自 定,雖未免於有失,而謂輔嗣分爻之象以附當爻,則 為得之,故晁氏捨其半而取其半也。其實今所定復 為十二篇者,古《經》之舊也。《乾卦》蓋存鄭氏所附之例 也。《坤》以下六十三卦,又弼之所自分也。呂氏於《跋語》 雖言「康成、輔嗣合傳於經」,然於音訓乃獨歸之鄭氏, 而不及王弼,則未知其何以為二家之別,而於王本 經傳次第兩體之不同,亦不知其所以為說矣,豈非 闕哉?

按:呂汲公元豐壬戌昉刻《周易古經》十二篇於成都 學官,景迂晁生建中靖國辛巳并為八篇,號《古周易》, 繕寫而藏于家。巽巖李文簡公紹興辛未謂北學各 有師授,經名從呂,篇第從晁而重刻之。逮淳熙壬寅, 新安朱文公表出東萊呂成公《古文周易經傳音訓》, 迺謂編《古易》自晁生始。豈二公或不見汲公蜀本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