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4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子重耳在泰筮,得《屯》之八}}為殺。見閔公元年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之比《坎》之為勞。見國 語同前為法。見宣公十二年晉楚戰于邲「《坤》之為眾」、為順、為文。見國語同 前《離》之為言,為牛,為鳥。見昭公五年穆公之生筮得明夷之謙《艮》之為 「門庭」,《坤》之為布帛。見莊公二十二年陳厲公生敬仲筮之遇觀之否「風為天」, 於土上則為風而行著於土。同上「《天》為澤以當日」,則為 天子降心以逆公。見僖公二十五年秦伯將納王遇大有之睽《震》而為《坤》, 則「為車從馬。」見閔公元年畢萬同前《坎》而為《兌》,則為川壅澤。見宣 公十二年同前《離》而為《艮》,則為火焚山。見昭公五年同前《坎》而為巽, 則為風隕妻。見襄公二十五年崔武子卜取東郭偃之姊亦有捨正體而 取別體者。如觀之否,《周史》以為有山之材。見前莊二十二年陳 厲公事自二至四有艮象《震》之「復」,漢儒以為有「坎」之象是也。前漢五行 志京房易傳曰震遂泥國多麋釋者謂自三至五有坎象四在水中故為泥有得二卦而 取合體者,如「《正》《屯》《悔》《豫》」是也。公子重耳在秦筮得正屯悔豫內卦曰正外卦 曰悔震下坎上為屯坤下震上為豫得此二卦震在屯為正在豫為悔爻皆無為故合二卦而言之也 或有一卦而多變,則以變卦為斷,如晉成公之歸,遇 《乾》之《否》,知其君之三出;有六爻皆為變,則以本卦而 言,如秦伯納公子重耳,遇《泰》之八,知其事之必濟。凡 此之類,爻變之大例也。觸類而長之,則思過半矣。

《上下經》

《乾鑿度》曰:「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宗祖也。為上 篇首者,尊之也。離為日,坎為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 所以終始萬物。故坎離以為終,所以明天道也。《咸》《恆》 者,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人道之興,必由夫婦,所以承 祖宗,為天地主也。為下經首者,貴之也。《既濟》《未濟》為 厥終者,所以明戒慎而全王道也。蓋物不可終,理不 可極。王者則天而行,與時消息,不可安而忘危,存而 忘亡,所以明人事也。」又曰:「陽三陰四,位之正也。故《易》 卦六十四,分上下經,象陽陰也。陽道純而奇,故上篇 三十,所以象陽。陰道不純而耦,故下篇三十四,所以 法陰也。」予嘗考之,卦皆以俯仰相次,《上下經》各畫十 八卦。上經《乾坤》《頤》《大過》《坎離》,皆無俯仰之對,《下經》獨 《中孚》《小過》二卦無對,故多寡之數自然不同,非取陽 三陰四之數也。卦以俯仰相次者,明陰陽代謝,吉凶 失得,之相反復,變易不窮之義也。《上下經》略畫十八 卦,十有八變之象也。十有八者,《乾》六奇,《坤》六耦,共十 有八也。其爻之本乎一。三五為九,《乾》數也。以二乘之, 得十有八,陽中之陰也。二四為六,《坤》數也。以三乘之, 亦十有八,陰中之陽也。震坎艮皆五畫,合乾亦成十 有八。巽離兌皆四畫,合坤亦成十有八,故十有八者, 乾坤之數,奇耦之全,莫出於此也。

呂祖謙古周易

《上下經》

案《前漢·藝文志》:《易經》十二篇。顏師古曰:「上下篇及《十 翼》,故十二篇。」杜預《春秋左氏傳集解後序》曰:「汲郡汲 縣有發舊蒙者,大得古書。《周易》上下篇,與今正同,別 有《陰陽說》,而無《彖象》《文言》《繫辭》疑于時仲尼造之于 魯,而未播之于遠國也。」然則戰國時《易》固分上下經 矣。《繫辭上傳》曰:「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所謂 「二篇」,即上、下二篇也。然則孔子時《易》固分上、下經矣。 以此考之,《易經》之分上下,必始于文王作《周易》之時。 近世晁氏編《古周易》,乃合而為一,且謂後人妄有《上 下經》之辨,何其考之不詳哉?

《彖上傳第一彖下傳第二》

「卦下之辭為『《彖》』。」唐孔氏曰:「卦辭,文王所作。」漢上朱震 曰:「文王卦下之辭謂之《彖》,孔子序述其彖之意而已, 故名其篇曰《彖》。使文王卦下之辭不謂之《彖》,孔子何 為言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夫子自謂如此,非 遜以出之之義也。經,文王、周公所作也;《傳》,孔子所作 也。司馬談論六經要指,引天下殊塗而同歸,一致而 「百慮,謂之《易大傳》。」班固謂「孔子晚而學《易》,讀之韋編, 三絕而為之傳」,傳即《十翼》也。前漢六經與《傳》皆別行, 至後漢諸儒作註,始合《經》《傳》為一耳。今王弼注本,首 卷題曰《周易上經乾傳》,餘卷亦然,有《泰傳》《噬嗑傳》《咸 傳》《夬傳》《豐傳》之名,蓋弼所用者鄭氏本,鄭氏合《彖傳》 《象傳》于《經》,故合題之耳。漢上朱氏曰:魏高貴鄉公問 博士淳于俊曰:「今《彖》《象》不連經文,而注連之,何也?」俊 對曰:「鄭康成合《彖》《象》于《易》者,欲使學者尋省《易》了。孔 子恐其與文王相亂,是以不合,則鄭未注六經之前, 《彖》《象》不連經文矣。自『大哉乾元』」以下,《彖》之傳也。自鄭 康成合《彖》《象》于《經》,故加《彖曰》《象曰》以別之,諸卦皆然。

《象上傳第三象下傳第四》

爻下辭謂之象。唐孔氏曰:「爻辭多文王後事。《升卦》六 五『王用亨于岐山』,《明夷》六五,『箕子之明夷,皆文王後 事也。故諸說皆以為爻辭出于周公』。」馬融、陸績等並 同此說。《大象》卦畫是也。天、地、水、火、雷風、山澤,觀卦畫 則見其象也。《大象》之辭,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之類,《小象》釋周公之辭,如「潛龍勿用,陽在下也」之類, 皆象之傳也。

《繫辭上傳第五繫辭下傳第六》

《易》始有卦畫而已,文王繫之以卦辭,周公又繫之以 爻辭,故曰「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至于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