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轉歷七位,八八齊成,故知變卦之道,出于自然,而非 偶然也。《繫辭》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又曰:「動靜有常, 剛柔斷矣。」則知動靜剛柔,蓋指天地而言也。又曰:「剛 柔相摩,八卦相盪。」則知天剛地柔,上動下靜,八卦相 摩,以成六十四也。《戴記》云:陰陽相摩,天地相盪,不言 剛柔而言陰陽,不言八卦而言天地,所以通其意也。 是故六十四卦日運乎天,生生相續,隨變而遷,通乎 晝夜,其道自然,固不必天與地交而後為《泰》、不交而 後為《否》,水在火上而後為《既濟》,水在火下而後為《未 濟》也。俯仰之間而卦變備焉。故曰:「《易》之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非天運無已,其孰能知?求《易》之 道而安可拘?故有時而然者,卦之用也;無時而不然 者,卦之體也。兼乎體用,無所不通者,聖人作《易》之旨 也。是故六爻之位,雖體三才,而二卦之重,實象天地, 亦猶子兼父母之偏,而父母之體未嘗不全也;人兼 天地以存,而天之位未嘗不分也。故自三才而言,則 分陰分陽,迭用柔剛;自天地而言,則言天兼兩陰,地 兼兩陽,地正位乎柔,天正位乎剛。以少者為之主,而 中者為之體也。先儒云:「內卦為正,外卦為悔,知其為 內外矣,而未知其所以正,悔也。蓋外卦為天,內卦為 地,天動而地靜,靜者常失之柔,動者常失之剛。柔者 邪之」所自入;動者,悔之所以生。曰「正」曰「悔」,所以為動 靜剛柔之戒而已。觀乎內外,則知卦之有二體也;觀 乎動靜,則知內外之為天與地也;觀乎天地,則知卦 變之道出于自然,而非偶然也。

《論變有四篇》
第七

《易》變有四卦,變其始,爻變其次,倒卦不足,又繼之以 反類。舍是以還,則存乎互體而已。乾得坎而為《需》,《坤》 得坎而為《比》,此以卦變者也。一陰生而為《姤》,一陽生 而為復,此以爻變者也。反泰而為《否》,《易》坎而為《離》,此 以倒卦,反類而變者也。去《賁》之初則有坎,坎為水,故 九三有「濡如」之象。去《賁》之二則有震,震為馬,故六四 有乘馬之象。此互卦之體而變者也。卦變本乎天,爻 變本乎地,倒卦反類象晝夜,互卦之體象四時。四時 之氣,溫涼交通;晝夜之體,明暗不同。運乎上者,旁周 列位;變乎下者,各守一宮。是故卦變存乎體,爻變存 乎用,倒卦反類存乎序,互卦之體存乎辭,本乎天地, 自然者也。倒卦反類,使然者也,互卦之體,或然者也。 爻變窮乎六,卦變窮乎八,倒卦窮乎上下之相似,互 變窮乎有象,而義或無所取也。然而無互體則辭不 擬,無倒卦則序不比,無反類,則倒卦有時而弊,無卦 變、爻變,則《易》《象》或幾乎毀矣。

《有象篇》
第八

聖人立象以盡意,繫而為辭,乃不得已。蓋有象然後 有卦,有卦然後有辭。辭也者,象之華而爻之末也。如 物之生,有本然後有實,有實然後有味。味也者,乃木 之末而非其本也。溺于辭而忘其象,是甘於味而棄 其本也。彼不知味之嘗也有盡,而本之生也無窮;辭 之旨也有盡,而象之擬也無窮。聖人以一言而名卦 之體,而卦之體未必盡于一言;以數辭而通卦之用, 而卦之用未必殫于數辭。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象 而已矣。苟明乎象,則天地之大可坐而窺,鬼神之奧 可默而知。而卦之名有可以自擬,爻之辭有可以自 揆。聖人之已言者,可曉然而無疑;其未言者可以類 而推之。故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苟明乎象則理罔不 通,苟泥其辭則勢罔不窮。象有幾,有《易》之象,有卦之 象,有爻之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易》之象也。木上有 水謂之井,頤中有物謂之噬嗑,此卦之象也。渙以机, 剝指床,困取赤紱,坤言「黃裳」,此爻之象也。是故卦之 中又有卦焉,象之中又有象焉。象無窮故意無窮,意 無窮故辭無窮。自本而觀之「一以貫」,自末而觀之萬 不同。

《求彖篇》
第九

成卦之體,不在一隅,求彖之端,不可一途。女正位乎 內,男正位乎外。《家人》也,而卦中有六二、九五者多矣, 豈皆可謂之「家人」乎?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賁》 也,而內卦有柔,外卦有剛者亦多矣,豈皆可謂之「賁」 乎?蓋《家人》《賁》者,其象各三,而此特其一也。家道以婦 人為主,而巽為長女,離為中女,長女在上,中女在下, 其義一也。「家道尚嚴,內明而外巽,由中及外,火烈而 風行」,其義二也。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其義三也。 《賁》以受色為主,物不止則不能受色,艮止而離明,其 義一也。火盛于山,因山而成色,山下有火,其義二也。 「柔來而文剛」,分剛上而文柔,其義三也。如止以男女 位正,宜莫如《既濟》,而坎上離下,不可以為《家人》也。如 止以剛柔相交,宜莫如《未濟》,而離上坎下,不可以為 《賁》也。故《彖》也者,特因其卦而明其德,非謂卦之德止 于此而已也。歷觀眾卦之德,有舉其一,有舉其二,有 舉其三,如「險而止蒙,順以動豫」,此舉其一者也。如「履 柔履剛」,既指三而言,「履帝位而不疚」,又指五而言,此 舉其二者也。如巽乎「水而上水,井蓋取諸汲。」「改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