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8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末,去聖未遠,老師名家之世學,長者先生之餘論, 雜于其間者在焉,未必無益于學也。使以為聖人之 作,不敢有所擇而盡信之,則害經惑世者多矣,此不 可以不辨也,吾豈好辨者哉』!」童子曰:「敢問四德。」曰:「『此 魯穆姜之所道也。初,穆姜之筮也,遇艮之《隨》而為隨, 元亨利貞』,說也。在襄公之九年,後十有五年而孔子 始生,又數十年而始贊《易》。然則四德非《乾》之德,《文言》 不為孔子之言矣。」童子曰:「或謂左氏之傳《春秋》也。竊 取孔子《文言》以上附穆姜之說,是左氏之過也,然乎?」 曰:「不然。彼左氏者胡為而傳《春秋》?豈不欲其書之信 于世也,乃以孔子晚而所著之書為孔子未生之前 之說,此雖甚愚者之不為也。蓋方左氏傳春秋時世, 猶未以《文言》為孔子作也,所以用之不疑。然則謂《文 言》為孔子作者,出于近世乎?」童子曰:「敢問八卦之說, 或謂伏羲已授《河圖》,又俯仰于天地,觀取于人物,然 後畫為八卦爾。二說雖異,會其義則一也,然乎?」曰:不 然。此曲學之士,牽合傅會,以苟通其說,而遂其一家 之學爾。其失由于妄以《繫辭》為聖人之言而不敢辨, 故不得不曲為之說也。「《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 乎?」則伏羲授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 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 取于身,取于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 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始,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 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于其間哉?若曰已授《河 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于天地鳥獸,取于人物者, 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本始所授于天者,不曰取法 于《河圖》,此豈近于人情乎?考今《繫辭》,二說離絕,各自 為言,義不「相通。而曲學之士,牽合以通其說,而誤惑 學者,其為患豈小哉!古之言偽而辨,順非而澤者,殺 無赦。嗚呼!為斯說者,王制之所宜誅也。」童子曰:「敢問 生蓍立卦之說,或謂聖人已畫卦,必用蓍以筮也,然 乎?」曰:「不然,考其文義可知矣。其曰『昔者聖人之作《易》 也者,謂始作《易》時也。又曰『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 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 爻』』」者,謂前此未有蓍。聖人之將作《易》也,感于神明而 蓍為之生,聖人得之,遂以倚數而立卦。是言昔之作 《易》立卦之始如此爾。故漢儒謂伏羲畫八卦由數起 者,用此說也。其後學者知《幽贊》生蓍之怪,其義不安, 則曲為說曰「用生蓍之意者,將以救其失也。又以卦 由數起之義害于二說,則謂已畫卦而用《蓍》以筮,欲 牽合二說而通之。然考其文義,豈然哉?若曰『已作卦 而用蓍以筮,則大衍之說是已。大抵學《易》者莫不欲 尊其書,故務為奇說以神之;至其自相乖戾,則曲為 牽合而不能通也』。」童子曰:「敢請益。」曰:「夫論未達者,未 能及于至理,必」指事據跡以為言。余所以知《繫辭》而 下非聖人之作者,以其言繁衍叢脞而乖戾也,蓋略 舉其易知者爾,其餘不可以悉數也。其曰「原始反終, 故知死生之說。」又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 神之情狀」云者,質于夫子平生之語,可以知之矣。其 曰「知者,觀乎《彖辭》,則思過半矣。」又曰「八卦以象告,爻」 彖以情言云者,以常人之情而推,聖人可以知之矣。 其以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而不知七、八、 九、六之數同,而乾坤無定策,此雖筮人皆可以知之 矣。至于「何謂」,「子曰」者,講《師》之言也;《說卦》《雜卦》者,筮人 之占書也。此又不待辨而可以知者,然猶皆跡也。若 夫語以聖人之中道,而過推之天下「之至理而不通, 則思之至者,可以自得之。」童子曰:「既聞命矣,敢不勉。」

文集

《明用篇》

《乾》之六爻,曰:「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 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 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又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者, 何謂也?謂以九而名爻也。《乾》爻七九,九變而七無為。 《易》道占其變,故以其所占者名爻,不謂六爻皆常九 也。曰「用九」者,釋所以不用七也。及其筮也,七常多而 九常少,有無九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曰:「群龍無首, 吉」者,首,先也,主也。陽極則變而之他,故曰「無首」也。凡 物極而不變則弊,變則通,故曰「吉」也。物無不變,變無 不通,此理之自然也。故曰:「天德不可為首」,又曰:「乃見 天則」也。《坤》之六爻曰:「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 不習無不利」;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六 四,括囊,無咎無譽。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于野,其 血元黃。」又曰:「用六,利永貞」者,何謂也?謂以六而名爻 也。《坤》爻八六,六變而八無為,亦以其占者名爻,不謂 六爻皆常六也。曰「用六」者,釋所以不用八也。及其《筮》 也,八常多而六常少,有無六者焉,此不可以不釋也。 陰柔之動,或失於邪,故曰:「利永貞」也。陰陽反覆,天地 之常理也。聖人於陽盡變通之道,於陰則有所戒焉。 六十四卦,陽爻皆七、九,陰爻皆六、八,於乾坤而見之, 則其餘可知也。

宋史隱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