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之學,馬融又為其傳,以授鄭元。元作《易注》,荀爽又作

《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為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高氏 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晉,孟氏、京氏有書無師。 梁陳、鄭元、王弼二注列于國學。齊代唯傳鄭義,至隋 王注盛行,鄭學浸微,今殆絕矣。《歸藏》漢初已亡。案晉 中經有之,唯載卜筮,不似聖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 取貫于《周易》之首,以備殷《易》之缺。

唐孔穎達正義

《第一論易之三名》

正義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 闢,陰陽運行,寒暑迭來,日月更出,孚萌庶類,亭毒群 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 然變化運行,在陰陽二氣,故聖人初畫八卦,設剛柔 兩畫,象二氣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謂之為《易》,取變 化之義。既義總變化,而獨以易為名。《易緯乾鑿度》云: 「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又 云:「《易》者,其德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天以爛明,日月 星辰,布設張列,通精無門,藏神無冗,不繁不擾,澹薄 不失,此其易也。變易者,其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 五行迭終,四時更廢,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 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不易者,其位也。天在上,地在 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鄭元依此 義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 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繫辭》云:『乾坤其《易》之蘊耶』?又云: 『《易》之門戶耶』?又云:『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 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易簡之法則也』。」 又云:「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 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此言順時變易,出入 移動者也。又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 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言其張設布列不易者 也。崔覲、劉貞簡等並用此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 易簡之義。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 生生」之道,變而相續,皆以緯稱。不煩不擾,澹薄不失。 此明是易簡之義,無為之道。故易者,易也,作難易之 音。而周簡子云:「易者,易也,不易也,變易也。易者,易代 之名。」凡有無相代,彼此相易,皆是易義。不易者,常體 之名,兩有相變,此為變易。張氏、何氏並用此義,云「易 者,換代之名,待奪之義。」因于《乾鑿度》云:「易者,其德也。 或沒而不論。」或云:德者,得也,萬法相形,皆得相易。不 顧緯文,不煩不擾之言,所謂用其文而背其義,何不 思之甚?故今之所用,同鄭康成等。易者,易也,音為難 易之音,義為簡易之義,得緯文之本實也。蓋《易》之三 義,唯在于有,然有從無出,理則包無。故《乾鑿度》云:夫 有形者,生于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故有太《易》,有太 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 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 未相離,謂之渾沌。渾沌者,言萬物相渾沌而未相離 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是知《易》 理備包有無,而《易》象唯在于有者,蓋以聖人作《易》,本 以垂教,教之所備,本備于有。故《繫辭》云:「形而上者謂 之道,道即無也;形而下者謂之器,器即有也。故以無 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以變化言之,存 乎其神;以生成言之,存乎其易;以真言之,存乎其性; 以邪言之,存乎其情;以氣言之,存乎陰陽;以質言之, 存乎爻象;以教言之,存乎精義;以人言之,存乎」景行, 此等是也。且《易》者,象也,物無不可象也。作《易》所以垂 教者,即《乾鑿度》云:孔子曰:「上古之時,人民無別,群物 未殊,未有衣食器用之利。伏羲仰觀象于天,俯觀法 于地,中觀萬物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 以類萬物之情。故《易》者,所以斷天地,理人倫,而明王 道,是以畫八卦,建五氣,以立五」常之行,象法乾坤,順 陰陽以正君臣父子夫婦之義,度時制宜,作為網罟, 以佃以漁,以贍民用。于是人民乃治,君親以尊,臣子 以順,群生和洽,各安其性,此則作《易》垂教之本意也。

朱子曰:「『陰陽有箇流行底,有箇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往暑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變易便是流行底,交易便是對待底 。」 又曰:「交易是陽交于陰,陰交于陽,是卦圖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者是也。《變易》是陽變陰,陰變』」 陽,老陽變為少陰,老陰變為少陽,此是占筮之法,如晝夜寒暑屈伸往來者是也。

莆田鄭氏曰:「《易》從日從月。」 天下之理,一奇一偶。

盡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者,此也 。臨川吳氏曰: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以其有交易、變易之義,名之曰《易》。其時未有易也,有圖而無書也。後之造字者,始合日月二文而為《易》字 。雲峰胡氏曰:《上經》首《乾》《坤》,陰陽各三十畫,然後為《泰》《否》;《下經》首《咸》《恆》,陰陽亦各三十畫,然後為《損》《益》,見天地與長少男女之交不交。《上下經終。坎離既〈未濟〉》,又見乾坤中爻之交,而中男女之交不交,程朱之變《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