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傳者。紛紛擬易擬範,經不正而邪慝生。此方域內 外,異教得昌熾于秦漢之後,儒者病之,未深得其正 之之源,然後知聖人「貞一」之教,參天地而無終始也。

秦鏞易序圖說二卷

按鏞自序繫辭云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序之為言明有次第學者苟不于其中探討意義亦豈能居之而安之乎據序卦傳止以卦名聯屬不取反對為義

乃《雜卦傳》又何以作也?竊謂六十四卦惟文王能序 之,惟孔子能雜之,後之學者能以《雜卦》對待之義求 《序卦》流行之理,亦庶乎能居之安矣。作《序卦圖說》,上 篇凡五段,下篇凡四段,合上、下凡九段,配乾之數,中 間入彖爻處甚略,舉要而已。朱子有言:注《易》不欲詳, 恐障其光明也。今序之而已,其又多乎哉!獨爻數配 合,頗有自然之妙;倘以是質之先儒,而不無一言之 幾乎道,則若因是而求「居安」之說,其于羲、文、周、孔之 心畫,或不至于河漢云爾。

按嚴福孫序侍御大音秦先生著易序圖說成以福孫方從問易屬為之序福孫受讀作而嘆曰至哉先生之說易也其合先後天之用而一之者乎自夫子

翼《序卦》言義理而不及象數,先儒求之象數而未能 盡合,遂或以為非《易》之蘊,或以為非聖人之精。觀先 生之圖說,則匪獨析理精也,乃于象數亦無不合焉。 夫《序卦》以六十四覆為三十六,《上經》得十八,《下經》得 十八,先儒已具言之。先生則更于爻數之陰陽,得配 合自然之妙,于是以《上經》分為五節,象陽;《下經》分為 「四節,象陰。《上經》每節卦得四覆與二覆,象陽中陰;《下 經》每節卦得五覆與二覆,象陰中陽。」而爻數之配合, 則皆不出一節之中,如以《屯》《蒙》二陽配《需訟》二陰,以 《師》《比》一陽配《小畜》《履》一陰,陰陽爻各得二十有四之 類,推之後節,莫不皆然。顧愚以先生得先後天合一 之用,則獨于其變例知之,何以明其然也?曰:「先天之 用在于《復》《姤》,後天之用在于坎離。先天卦不取覆對, 而《剝》《復》《夬》姤分列乾坤左右,獨有覆對之象,此先天 之合乎後天者也。故以四卦序上下經之中,為天根 月窟往來之關鍵,得其用焉。先天以多為貴,故陽儀 多三十二陽,陰儀多三十二陰,則取諸復垢。《序卦》以 少為貴,故《上經》陽也」而多八陰;《下經》陰也,而多八陽。 亦取諸《剝》《復》《夬》《姤》。此四卦所以不與諸卦配,而變例 以從《上下經》之遙配者也。後天卦不取正對,而《離》南 代乾,《坎》北代坤,獨有正對之象。此後天之合乎先天 者也。故首之以《乾坤》,中之以《頤》《大過》《坎》《離》,終之以《中 孚》《小過》《既濟》《未濟》,得其用焉。《二濟》一坎離也。《頤》《中孚》 一離象,《大小過》一坎象也。覆卦數凡四九,以上經中 三四,合下經前三五,得三九,以正對卦,始二終三,合 中四復得一九。其妙在于合二濟之坎離,以為首尾 五卦之中樞,即為八正卦三十六覆卦變化之總樞。 此二濟所以不與諸覆卦為伍,而變例以從正卦之 後者也。以剝、復、夬姤從遙配,而夬剝之用歸于《復》《姤》; 以二濟從正對,而二濟之用歸于《坎》離。愚謂先生得 先後天合一之用者,此也。抑有異者,愚嘗較定先天 方圖,而以《屯》西配《蒙》東,以《需》東配《訟》西,皆不爽毫髮。 今以先生之圖合之,則以《屯》《蒙》北配《需》《訟》南,以《師》《比》 北配《小畜》《履》南,亦皆不爽毫髮。雖先生之所未及言, 而此心此理之同,固不謀而合者。竊幸藉是以求益, 故敢因先生之命而附及焉。至篇中以《雜卦》參《序義》, 以《覆象》明《彖文》,又附「先後天」諸圖,而各系以《贊》,皆極 義理之高深,而一歸于純粹中正,則文孔精蘊,實具 于斯,非小子末學所能闡揚其萬一也。

朱朝瑛讀易略記一卷

按朝瑛自序吾讀易二十餘年而後知伏羲文王周公孔子數聖人者之作易也皆相遇于其天也瞥然而得之若不思而得也吷然而出之若不慮而出也

無門無蹊,不相襲跡;有端有委,不相悖義。如先天、後 天之同符也,順數、逆數之共貫也,此其變而未嘗變 也。推之以至于《序卦》之次《屯》《蒙》,《雜卦》之次《比》《師》,一若 整,一若亂,而莫不有大義存焉。《乾》之健為馬而又為 龍,《坤》之順為牛而又為牝馬也,此其變而未嘗變也。 推之以至于《鼎》之為《鼎》,《頤》之為《頤》,《小過》之為飛鳥,《噬 嗑》之為「頤中有物」,一若莊,一若戲,而莫不有微義存 焉。此豈非天懷所發,純任自然,觸緒橫生,無往非道 者乎?後之學者,極思以研之,而不得其所不思,殫慮 以精之,而不得其所不慮,則支離膠固,而不可以語 《易》也。然未嘗極思殫慮,驟而務其所不思所不慮者, 則荒忽虛無之教,非聖人之為教也,又何足以語易! 自古迄今,註《易》者無慮數百家,要惟程、朱二子為得 其正。《程傳》之所未詳者,《本義》詳之;程《傳》之所未安者, 《本義》安之,庶幾極思而得所不思,殫慮而得所不慮 者矣。抑猶有未詳者,詳于所變,而不詳于所未嘗變 也;猶有未安者,安于所變,而不安于所未嘗變也。後 之人依違雜起,是非互見,要未有能詳之安之者。余 自壯年,始知讀《易》泛濫于義理、象數、天地人鬼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