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2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註:「某宮某世,用京房說。」

《石經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卷

晁氏曰:偽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廣政,孟昶年號也。《說卦》「乾,健也」 以下有韓康伯註,《略例》,有邢璹注。此與國子監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璹註《略例》,不同者又百餘字,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兩存焉。

夾漈鄭氏曰:「按《石經》之學,始於蔡邕始也。秦火之後,經籍初出,諸家所藏,傳寫或異,箋傳之儒,皆馮所見,更不論文字之訛謬。邕校書東觀,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乃自為書,而刻石於太學門外。後儒晚學,咸所取正。奈當漢之末祚,所傳未廣,而兵火無存,後之人所得者亦希矣。今之所謂《石經》者,但刻諸石」 耳,多非蔡氏之經。

《易軌》一卷。

晁氏曰:偽蜀蒲乾貫撰。專言流演。其序云:「可以知否泰之原,察延促之數。」 蓋數學也。

王昭素《易論》三十三卷。

晁氏曰:昭素居酸棗。太祖時嘗召令講《易》。其書以注疏異同,互相詰難,蔽以己意。昭素隱居求志,行義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寧比之。

《易證墜簡》一卷。

晁氏曰:皇朝天禧中毘陵從事范諤昌撰。其書酷類郭京舉正。如《震卦》《彖辭》內云脫「不喪匕鬯」 四字,程正叔取之。《漸》卦上六,疑「陸」 字誤,胡翼之取之。自謂其學出於湓浦李處約、廬山許堅意者,豈果有師承?故程、胡取之。

陳氏曰:其上卷如郭京《舉正》,下卷辨《繫辭》非孔子命名,止可謂之《贊》,繫今《爻辭》乃可謂之《繫辭》。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補注》一篇,辨周、孔述作與諸儒異,為《乾》《坤》二《傳》。末有《四時晷刻圖》一篇。《館閣書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圖》一卷,言「納甲」 、「納音」 者,即此下卷《補註序》中語也。世或言劉牧之學出於諤昌,而諤昌之學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朱子發皆云爾。

陸秉《周易意學》十卷。

晁氏曰:秉字端夫,舊名東。寶元間以此書奏御,敕書嘉獎。秉嘗通判蜀州。首篇論《易》之名,頗采《參同契》之說。

陳氏曰:其說多異,先儒穿鑿無據。

胡安定《易傳》十卷。

晁氏曰:此解甚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陳氏曰:新安王炎晦叔嘗問南軒曰:「伊川令學者先看王輔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易》,何也?」 南軒曰:「三家不論互體,故云爾。然雜物撰德,具於中爻,互體未可廢也。」 南軒之說雖如此,要之,程氏專治文義,不論象數。三家者,文義皆坦明,象數殆於掃除略盡,非特互體也。

《周易言象外集》。古易

《崇文總目》: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經侍講天章閣,乃集前世諸儒《易》說,折衷其理,依卦變為類。其論以王弼《傳》為內,故自名曰《外傳》。

陳氏曰:其序言學《易》於處士趙期,論次舊義,附以新說,凡十二篇,十卷。

又曰:「《古易》十二卷,亦去王原叔家上、下經,惟載《爻辭》外《卦辭》一、《彖辭》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繫》六、《下繫》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葉石林以為此即《藝文志》所謂《古易》十二篇者。」 按《隋唐志》皆無《古易》之目,當亦後人依倣錄之耳。

邵古《周易解》五卷。

晁氏曰:古字天叟,雍之父也。《世本》范陽,而卒於洛。其學先《正音文》云。

皇甫泌《易解》十四卷。

晁氏曰:泌官至尚書右丞。有《述聞》一卷,《隱訣》一卷,《補解》一卷,《精微》三卷。又有紀師說《辯道通》為八卷。陳氏曰:其學得之常山抱犢山人,而莆陽游中傳之。劉彝、錢藻皆為之序。山人不知名,蓋隱者也。泌嘗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石徂徠《易解》五卷。

晁氏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謂費直專以《彖》《象》《文言》參解《易》爻,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 孔穎達云,王輔嗣又分爻之《象》辭,各附當爻,則費氏初變古制時,猶若今《乾卦》《彖象》、繫卦之末。歟!古經始變於費氏,卒大亂於王弼,惜哉!今學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繫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於後者。讓也。嗚呼。他人尚何責哉。家本不見此文。豈介後覺其誤改之歟。

陳氏曰:所解止六十四解,亦無大發明。晁景迂引守道說。今觀其解義,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見,使相附近。」 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舊本而已,更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