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而已。關朗不載於目。乾鑿度自是緯書,焦贛《易林》又屬卜筮。子夏書或云張弧偽為,然則《隋志》所錄,捨王弼書皆未得見也。獨鼎祚所集諸家之說,時可見其大旨。《唐錄》稱鼎祚書十七卷,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豈後人併之邪?

陳氏曰:隋、唐以前,《易》家諸書逸不傳者,賴此書猶見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 者,漢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荀爽嘗為之集解,陸氏《釋文》。所載《說卦》逸象,本於《九家易》。

《中興藝文志》:「李鼎祚《易宗》:鄭康成排王弼。」

《易舉正》三卷。

《崇文總目》:「唐蘇州司戶參軍郭京撰。京世授《五經》,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易經》,比世所行,或頗差駮,故舉正其訛而著于篇。」

晁氏曰:京自稱家藏王韓手札《周易》及石經校正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蓋以𦅸彖相正,有闕漏處可推而知,託云得王、韓手札與石經耳。容齋洪氏《隨筆》曰:「《易舉正》三卷,云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注定傳授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舉人等本,或將經入注,用注作經。《小象》中間以下句反居其」上,《爻辭注》內移後義,卻處於前,兼有脫遺兩字,顛倒謬誤者,並依定本舉正其訛,凡一百三節,今略取其明白者二十處載於此。《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今本於《象》文「霜」字下誤增「堅冰」二字。《屯》六三,《象》曰:「即鹿無虞,何以從禽也。」今本脫「何」字。《師》六五,田有禽,利執之,無咎。元本「之」字誤作「言」,觀注義亦全,不作「言」字釋也。《比》,九五,《象》曰:「失前禽,舍逆取順也。」今本誤倒其句。《賁》,「亨,不利有攸往。」今本「不」字誤作「小」字。「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註云:「剛柔交錯而成文焉,天之文也。」今本脫「剛柔交錯」一句。《坎卦》「習坎」上脫「坎」字。《姤》,九四,包失其漁。二有其漁,故失之也。今本誤作「無魚。」《蹇》。九三,「往蹇來正。」今本作「來反。」《困》。初六,《象》曰:「入于幽谷,不明也。」今本「谷」字下多「幽」字。《鼎》《彖》:「聖人亨,以亨上帝,以養聖賢。」今本正文多「而大亨」三字,故註文亦誤增「大亨」二字。《震》·《彖》曰:「不喪匕鬯,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今本脫「不喪匕鬯」一句。《漸》,《象》曰:「君子以居賢德,善風俗。」今本正文脫「風」字。《豐》。九四,《象》「遇其夷主,吉」,志行也。今文脫「志」字。《中孚》:「彖豚魚,吉,信及也。」今本「及」字下多「豚魚」二字。《小過》彖「柔得中,是以可小事也。」今本脫「可」字,而「事」字下誤增「吉」字。六五,《象》曰:「密雲不雨,已止也。」注「陽已止下故也。」今本正文作「已上」,故注亦誤作「陽已上故止」也。《既濟》《彖》曰:「既濟,亨,小小者亨也。」今本脫一「小」字。《繫辭》「二多譽,四多懼。」注云:「懼,近也。」今本誤以「近也」字為正文,而註中又脫「懼」字。《雜卦》,「蒙,稚而著。」今本「稚」誤作「雜」字。「予。」闕。須於福州《道藏》中見此書而傳之。及在後省見晁公武所進《易解》,多引用之,世罕有其書也。巽岩李氏曰:「京此書使經傳不相混亂,殘闕復為真全,頗有益於學者。然能妍諸侯之慮,衍侯之字,成言乎?艮當作誠。」若此等京蓋未知,豈王、韓舊本,固不免訛舛耶?京,開元後人,故所為書,不得著錄,本末亦未詳要,可惜云。

陸希聲《易傳》。

《崇文總目》:唐右拾遺陸希聲撰。希聲作《易傳》十篇,《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四篇。初,隴西李阮學其說,以為《上、下經傳》二篇,思屬近妙,故希聲自為之解,餘篇差顯,不復為註,蓋近世之名家歟?今二篇外,餘篇逸。

晁氏曰:「《微旨》三卷,皆設問答。」

陳氏曰:按《唐志》有《易傳》二卷,《中興書目》作六卷,別出《微旨》三卷。今所謂解說者,上、下經共一冊,不分卷,有序言:「著《易傳》十篇,七篇以上,解《易》義之淵微;八篇以下,廣《易》道之旁行。第為六卷。又撰《易圖》《指說》《釋變》《微旨》各一卷,通為十卷。其上、下經,蓋第一、第二篇,經文一句,《傳》亦一句,門人以為難曉,故復為之解。」 然則其全書十卷。不盡傳矣。家舊惟有《微旨》。續得《解說》一編。始知其詳。

衛元嵩《元包》十卷。

《崇文總目》:元嵩,唐人,撰武功蘇源明傳,趙郡李江注。《包》以《坤》為首,因八純之宮以生變,極於六十四,自繫其辭。言外卦體,不列爻位。以謂《易》首《乾》尚文,《包》首《坤》尚質,夏《連山》、商《歸藏》《周易》、唐《包》,其實一也。雖欲馳騁,而放言趍理,近止《易》家之區鄙云。陳氏曰:其書以八卦為八篇首,而一世至《歸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兌》、艮、離、坎、㢲、震。坤曰太陰,乾曰太陽。餘六子有「孟仲少」 之目。每卦之下,各為數語,意僻怪,文險澀,不可深曉也。

張氏曰:衛元嵩作。《元包》,義取於《歸藏》元包麤贊卦名之大指,未極人事之精義。辭略數隱,世多不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