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3 (1700-1725).djvu/1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柔與剛是質。又如人,魂是氣,體魄是質。」淵又云:「太極 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此如母生子,子在母外之義。若 二氣五行,卻是子在母內。」先生曰:「是如此。陰陽五行, 萬物各有一太極。」又云:「太極動而生陽,只是如一長」 物,不免就中間截斷說起。其實動之前未嘗無靜,靜 之前又未嘗無動。如「繼之者善也」,亦是就此說起。譬 之俗語,謂「自今日為頭已前,更不受理」意思。

「潔靜精微之謂《易》。」《易》只是箇潔靜精微。若是如今人 說得恁地,拖泥帶水,有甚理會處!

「未有文字,已有此書。」謂有此理則可,謂有此書則不 可。

周子《太極之書》,如《易》六十四卦,一一有定理,毫髮不 差,自首至尾,只不出陰陽二端而已。始處是生生之 初,終處是已定之理。始有處說生,已定處說死,死則 不復變動矣。

「周先生《太極通書》便只是袞這幾句。《易》之為義也只 是如此。只是陰陽交錯,千變萬化,皆從此出,故曰:『《易》 有太極。這一箇便生兩箇,兩箇便生四箇,四箇便生 八箇,八箇便生十六箇,十六箇便生三十二箇,三十 二箇便生六十四箇。故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聖 人所以說出時,只是使人不迷于利害之塗耳』。」 或問:「太極圖下二圈,固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各 有一太極也。如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方始萬物化 生。《易》中卻云『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 女』,是如何?」先生曰:「太極所說,乃生物之初,陰陽之精 自凝結成兩箇,後來方漸漸生去,萬物皆然。如牛羊 草木皆牝牡,一為陽,一為陰。萬物有生之」初,亦各自 有兩箇,故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陰陽二氣,更無停息。 如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分了,又三屬陽,二屬陰,然而 又各有一陰一陽。如甲便是木之陽,乙便是木之陰, 丙便是火之陽,丁便是火之陰。只這箇陰陽,更無休 息,形質屬陰,其氣屬陽。金銀坑有金銀礦,礦便是陰, 其光氣為陽。

李閎祖問:「《太極圖》自一而二,自二而五,即推至於萬 物。《易》則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 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然後萬物之 理備。《西銘》則止言陰陽,《洪範》則止言五行,或略或詳, 皆不同,何也?」先生曰:「理一也,人所見有詳略耳,然道 理亦未始不相值也。」

論橫渠《正蒙》說道體處,如太和、太虛、虛空云者,止是 說氣說聚散處,其流乃是箇大輪迴。蓋其思慮攷索 所至,非性分自然之知。若語道理,惟是周子說「無極 而太極」最好。如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 「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亦說得 有理。由氣化有道之名,如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然 使明道形容此理,必不如此說。伊川所謂「橫渠之言 誠有過者」,乃《正蒙》以「清虛一大為萬物之原,有未安」 等語,概可見矣。

《答陸九淵》云:來書反復,其于無極、太極之辨詳矣。然 以某觀之,伏羲作《易》,自一畫以下;文王演《易》,自乾元 以下,皆未嘗言太極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贊《易》,自太 極以下,未嘗言無極也,而周子言之。夫先聖豈不同 條而共貫哉!若于此有以灼然實見太極之真體,則 知不言者不為少,而言之者不為多矣,何至若此之」 紛紛哉?今既不然,則吾之所謂理者,恐其未足以為 群言之折衷,又況于人之言有所不盡者,又非一二 而已乎?既蒙不鄙而教之,某亦不敢不盡其愚也。且 夫《大傳》之「太極」者何也?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于 三者之先而蘊于三者之內者也。聖人之意,正以其 究竟至極,無名可名,故特謂之「太極」,猶曰「舉天之至 極,無以加此」云耳,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至如「北極」 之極、屋極之極、皇極之極、民極之極,諸儒雖有解為 中者,蓋以此物之極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極字而訓 之以中也。極者,至極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則其四方 八面輳將來到此築底更無去處。從此推出四方八 面都無向背,一切停勻,故謂之極耳。後人以其居中 而能應四外,故指其處而以中言之,非以其義為可 訓中也。至于「太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 此理至極而謂之極耳。今乃以中名之,則是所謂理 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書理性命 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 內無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則章內之 言,固已各有所屬矣。蓋其所謂「靈,所謂「一」者,乃為太 極;而所謂「中」者,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 惡者為五性而屬乎五行,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且 曰「中焉止矣」,而又下屬于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之云, 是亦復成何等文字義理乎?今來喻乃指其中者為 太極,而屬之下文,則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 之意者,二也。若論「無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迥 出常情,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 出人不敢說底道理,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得太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