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2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金,復會于一圈者,所謂合而言之,五行一太極也。然 其指五行之合也,總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蓋土行 四氣,舉是四者以該之,兩儀生四象之義也。其下之 一圈,為「乾男坤女」者,所謂「男女一太極」也。又其下之 一圈,為萬物化生者,所謂「萬物一太極」也。以見太極 之妙,流行于天地之間者,無乎不在,而無物不然也。 然太極本然之妙,初無方所之可名,無聲臭之可議, 學者之求之,其將何以求之哉?亦求「之此心而已矣。」 學者誠能自識其心,反而求之日用之間,則將有可 得而言者。夫「寂然不動,喜怒哀樂之未發者,此心之 體,而太極本然之妙于是乎在也;感而遂通,喜怒哀 樂之既發者,此心之用,而太極本然之妙于是而流 行也。然已發者可見,而未發者不可見,已發者可聞, 而未發者不可聞。」學者于此,深體而默識之,因其可 見以推其不可見,因其可聞以推其不可聞,庶乎融 會貫通,太極本然之妙可求,而心極亦庶乎可立矣。 或者不知致察乎此,而于所謂「無極」云者,真以為無, 而以為周子立言之病,失之遠矣。先生嘗語正曰:「萬 物生于五行,五行生于陰陽,陰陽生于太極,其理至 此而極。正。」當時聞之,心中釋然,若有以見夫理之所 以然,名之所以立者。先生又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何也?此程子所謂海上無人之境,而人忽生乎其間 者,此天地人物之始,理家所謂感生之道也。」又曰:「『生 天生地,成鬼成帝,即太極動靜生陰陽』之義。」蓋先生 晚年,表裡洞然,事理俱融,凡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 合于道者,亦無不察,況聖門之要旨哉?遂寧傅耆伯 成未第時,嘗從周子遊而接其議論。先生聞之,嘗令 正訪其子孫而求其遺文焉。在吾鄉時,傅嘗有書,謝 其所寄《姤說》。其後在永州,又有書,謝其所寄《改訂同 人說》。但傅之書槁無恙,而周子之《易》說則不可復見 耳。聞之先生,今之通書本名《易通》,則六十四卦疑皆 有其說。今考其書,獨有《乾》《損》《益》《家人》《睽》《復》《無妄》《蒙》《艮》 等說,而亦無所謂姤說、《同人說》者,則其書之散逸亦 多矣,可不惜哉!夫「太極者,所以發明此心之妙用也。 《通書》者,又所以發明太極之妙用也。」然其言辭之高 深,義理之微密,有非後學可以驟而窺者。今先生既 已反復論辯,究極其說,章通句解,無復可疑者,「其所 以望于後之學者至矣。輒不自量,併以其聞之先生 者附之于此,學者其亦熟復而深味之哉!」

程頤易傳九卷

按頤自序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

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 誦言而忘味,自秦而後,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後,悼 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 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 進退存亡之道備于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 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 而玩其占。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 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 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故 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 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

按楊時跋伊川先生著易傳方草具未及成書而先生得疾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政和之初予友謝顯道

得其書于京師,示予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 毘陵,乃始校定,去其重複,踰年而始完。先生道學足 為世師,而干《易》尤盡心焉。其微辭妙旨,蓋有書不能 傳者。恨得其書晚,不及親受旨訓。其謬誤有疑而未 達者,姑存之以俟知者,不敢輒加損也。然學者得其 書,得其意,忘言可爾。

按呂祖謙跋伊川先生遺言見于世者獨易傳為成書傳摹浸舛失其本真學者病之某舊所藏本出尹和靖先生家標注皆和靖親筆近復得新安朱元晦

「所訂讎校精甚,遂合尹氏、朱氏書,與一二同志手自 參定其同異,兩存之,以待知者。既又從小學家是正 其文字,雖未敢謂無遺憾,視諸本亦或庶幾焉。會稽 周汝能堯夫、鄮山樓鍔景山方職教東陽,迺取刊諸 學宮。」 按:又跋:「程氏《易傳》,理到語精,平易的當,立言 無毫髮遺憾。」

按朱子跋易之為書更三聖而制作不同若包羲氏之象文王之辭皆依卜筮以為教而其法則異至于孔子之贊則又一以義理為教而不專于卜筮也是

豈其故相反哉?俗之淳漓既異,故其所以為教為法, 不得不異,而道則未嘗不同也。然自秦漢以來,考《象 辭》者,泥于術數,而不得其弘通簡易之法;論義理者, 淪于空寂,而不適乎仁義中正之歸。求其因時立教, 以承三聖,不同于法、同于道者,則惟伊川先生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