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孟利貞,華州華陰人,為太子司議郎中,受詔與少師 許敬宗、崇賢館學士郭瑜、顧引、董思恭等撰《搖山彩 玉》五百卷,上之,高宗稱善。又撰《續文選》十三卷。 元思敬總章中為協律郎,預修《芳林要覽》。又撰《詩人 秀句》兩卷,傳于世。

杜易簡,襄陽人。博學有高名。高宗時為開州司馬。頗 善著述,撰《御史臺雜注》五卷、文集二十卷,行于代。 王勃,字子安,龍門人。祖通,隋蜀郡司戶書佐,棄官歸, 以著書講學為業。依《春秋》體例,自獲麟後歷秦、漢至 於後魏,著紀年之書,謂之《元經》。又依《孔子家語》、揚雄 《法言》例,為客主對答之說,號曰「中說」,門人私諡曰「文 中子。」勃文章邁捷,尤好著書,撰《周易發揮》五卷,及《次 論》等書數部,多遺失。有文集三十卷。

盧照鄰字昇之年十餘歲就曹憲王義方授蒼雅及 經史博學善屬文文集四十卷。

《齊澣傳》:「開元中,祕書監馬懷素、右常侍元行沖,受詔 編次四庫群書,乃奏澣為編修使,改祕書少監。」 《隱逸傳》:「白履忠博涉文史,著《三元精辨論》一卷,註《老 子》及《黃庭內景經》。有文集十卷。」

《唐國史補》:「張參為國子司業,年老,常手寫九經」,以謂 讀書不如寫書。

熊執《易》類九經之義,為《化統》五百卷,四十年乃就,未 及上獻,卒於西川。武相元衡欲寫進,其妻薛氏慮墜 失,至今藏於家。

劉迅著《六說》,以探聖人之旨,唯說《易》不成行於代者 五篇而已。識者伏其精峻。

《大唐新語》:開元初,左庶子劉子元奏議,請廢鄭子《孝 經》,依孔注《老子》,請停河上公注行。王弼注《易傳》,非子 夏所造,請停。引今古為證,文多不盡載。其略曰:「今所 行《孝經》,題曰鄭氏,爰在近古,皆云是鄭元,而魏晉之 朝,無有此說。後魏、北齊之代,立於學官,今驗《孝經》,非 鄭元所注。河上公者,漢文帝時人,菴於河上,因以為」 號。以所注《老子》授文帝,因沖空上天。此乃不經之鄙 言,習俗之虛語。案《藝文注》《老子》有三家,而無河上公 注。雖使纔別朱紫,麤分菽麥,亦皆嗤其過謬,況有識 者乎?《藝文志》《易》有十三家,而無子夏《傳》元,爭論頗有 條貫。會蘇宋文吏拘于流俗,不能發明古義,竟排斥 之,深為識者所歎。

開元初,左常侍褚無量與光祿卿馬懷素隔日侍讀, 詔曰:「朕於百事考之,無如文籍,先王要道,盡在於斯。 是欲令經史詳備,聽政之暇,遊心觀覽。」無量等奉詔 整理內庫書。至六年,分部上架畢,制文武百官入乾 元殿東廊觀書,移時乃出。於是賜無量等束帛有差。 開元十年,元宗詔書院撰《六典》以進。時張說為麗正 學士,以其事委徐堅。沉吟歲餘,謂人曰:「堅承乏已曾 七度修書,有憑準皆似不難,唯《六典》歷年措思,未知 所從。」說又令學士毋煚等檢前史職官,以今式分人 六司,以今朝《六典》象《周官》之制,然用功艱難,綿歷數 載。其後張九齡委陸善經,李林甫委咸,至二十六年 始奏上。百寮陳賀,迄今行之。

元宗謂張說曰:「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 《御覽》之輩,部帙既大,尋討稍難。卿與諸學士撰集聚 事,并要文以類相從,務取省便,令兒子等易見成就 也。」說與徐堅、韋述等編此進上,詔以《初學記》為名,賜 修撰、學士束帛有差,其書行於代。

王方慶周司空褒之曾孫博通群書所著論凡二百 餘卷。

虞世南為祕書監,於省後堂集群書中奧義皆應用 者,號《北堂書鈔》。今此堂猶存,其書盛行于代。

《龍城錄》:「張復,灃州人,飽書帙,作《條山集》三十卷,論世 外事。此人兼得神鬼趣,隱不仕,有文集行于世。」 《雲仙雜記》:「倪若水藏書甚多,列架不足,疊窗安置,不 見天日。子弟直日看書,借書者先投束脩羊。」

徐州張尚書妓女多涉獵,人有借其書者,往往粉指 痕,並印于《青編》。

《北夢瑣言》:「司空圖侍郎撰《李公磎行狀》,以公有出倫 之才,為時輩妒忌,罹于非橫。其平生著文有百家,著 諸《心要》,《文集》三十卷、《品流誌》五卷、《易之心要》三卷,注 《論語》一部、《明無為上下三篇》《義說》一篇。倉卒之辰,焚 于賊火,時人無所聞也。惜哉!《陽春白雪》,世人寡和,豈 虛言也!」葆光子曰:「唐代韓愈、柳宗元洎、李翱、李觀、皇」 甫湜數君子之文,輘轢荀孟,糠秕顏謝,其所宗仰者, 唯梁浩補闕而已,乃諸人之龜鑑。而梁之聲采寂寂, 豈「《陽春白雪》之流乎?」是知俗譽喧喧者,宜鑒其濫吹 也。

張建章好經史,聚書至萬卷。所居有書樓,但以披閱 清淨為事,經涉之地,無不理焉。

《雲溪友議》:李筌為荊南節度判官,集《閫外春秋》十卷, 既成,自鄙之曰:「常文也。」乃注《黃帝陰符經》,兼成大義。 至所謂禽獸之制在氣,懵然不解,忽夢烏衣人引而 教之,其書遂行于世,僉謂留侯復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