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乾元殿東廂部彙整,比無量為之使,因表聞喜尉盧

僎、江陽尉陸去泰、左監門率府冑曹參軍王擇從、武 陟尉徐楚璧分部讎定,衛尉設次,光祿給食。又詔祕 書省司經局、昭文、崇文二館更相檢讎,采天下遺書 以益闕文。不數年,四庫完治。帝詔群臣觀書,賜無量 等帛有差。無量又言:「貞觀御書,皆宰相署尾,臣位卑, 不足以辱,請與宰相聯名跋尾。」不從。帝西還,徙書麗 正殿,更以修書學士為麗正殿直學士,比京官預朝 會。復詔無量就麗正纂續前功。皇太子及四王未就 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帝曰:「朕知之矣。」乃選 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為太子、諸王侍讀。七年,太 子齒胄于學,詔無量升坐講勸,百官觀禮,厚賚賜。卒, 年七十五。病困語人,以麗正書未畢為恨。所譔述百 餘篇。後有於書殿得講《史記》至言十二篇,上之,帝歎 息,以絹五百匹賜其家。始,無量與馬懷素為侍讀,後 祕書少監康子元、國子博士侯行果亦踐其選,雖賞 賚亟加而禮遇衰矣。

元澹,字行沖,以字顯。少孤。及長,博學,尤通故訓。及進 士第。景雲中,授太常少卿。行沖以系出拓跋,恨史無 編年,乃撰《魏典》三十篇,事詳文約,學者尚之。累遷弘 文館學士。先是,馬懷素撰《書志》,褚無量校《麗正》四部 書,業未卒,相次物故,詔行沖并代之。元宗自註《孝經》, 詔行沖為疏,立於學官。以老,罷麗正校書事。初,魏光 乘請用魏徵《類禮》列於經,帝命行沖與諸儒集義作 疏,將立之學,乃引國子博士范行恭、四門助教施敬 本,采獲刊綴為五十篇,上於官。於是丞相張說建言: 「戴聖所錄,向已千載,與經並立,不可罷。魏孫炎始因 舊書擿類相比,有如鈔掇,諸儒其非之至,徵更加整 次,乃為訓註,恐不可用。」帝然之,書留中不出。行沖意 諸儒間己,因著論自辯,名曰《釋疑》。

康子元,會稽人。開元初,詔中書令彈說舉能治《易》《老》 《莊》者,集賢直學士侯行果薦子元及平陽敬會真於 說,說藉以聞,並賜衣幣,得侍讀。子元累祕書少監。 侯行果,上谷人,歷國子司業,侍皇太子讀。始,行果及 平陽敬會真、長樂馮朝隱同進講。朝隱能推索《老》《莊》 祕義,會真亦善《老子》,每啟篇,先薰盥乃讀。帝曰:「我欲 更求善《易》者,然無賢行果云。」

趙冬曦,定州鼓城人。進士擢第。開元初,遷監察御史, 與祕書少監賀知章、校書郎孫季良、大理評事咸廙 業,入集賢院修撰。是時,將仕郎王嗣琳、四門助教范 仙廈為校勘,翰林供奉呂向、東方顥為校理。未幾,冬 曦知史官事。

尹愔,秦州天水人。父思貞,明《春秋》,擢高第,為國子大 成。每釋奠,講辨三教,聽者皆得所未聞。遷四門助教。 撰諸經義樞、《續史記》皆未就。夢天官、麟臺交辟,寤而 會親族敘訣,二日卒。愔博學,尤通《老子》書。拜集賢院 學士,兼修國史,顓領集賢史館圖書。

鄭欽悅開元初由新津丞請試五經擢第授集賢院 校理通曆術博物。

啖助字叔佐趙州人徙關中淹該經術善《春秋》考三 家短長縫。漏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助愛《公》、穀二 家,以《左氏解義》多謬,其書乃出於孔氏門人。且《論語》 孔子所引,率前世人,老彭、伯夷等類,非同時而言,左 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丘明者,蓋如史佚遲任者。又《左 氏傳》《國語》,屬綴不倫,序事乖刺,非一人所為。蓋《左氏》 集諸國史以釋《春秋》,後人謂左氏便著丘明,非也。助 之鑿意多此類。助門人趙匡、陸質,其高弟也。質與其 子異裒錄助所撰《春秋集註總例》,請匡損益,質纂會 之,號「纂例。」大曆時,助、匡、質以《春秋》,施士丐以《詩》,仲子 陵、袁彝、韋彤、韋茝以《禮》,蔡廣成以《易》,強蒙以《論語》,皆 自名其學,而士丐子陵最車異。士丐,吳人,兼善《左氏 春秋》,以二經教授。繇四門助教為博士,撰《春秋傳》,未 甚傳。子陵,蜀人,好古學,擢太常博士,通后蒼、《大小戴 禮》。子陵以文義自怡,及亡,其家所存,惟圖書及酒數 斛而已。

許康佐貞元中舉進士宏辭歷侍講學士為文宗寵 禮帝讀春秋至閽弒吳子餘祭問閽何人邪康佐以 中官方強不敢對帝嬉笑罷後觀書蓬萊殿召李訓 問之對曰:「古閽寺小宦人也。君不近刑臣以為輕死 之道孔子書之以為戒帝」曰:「朕邇刑臣多矣。得不慮 哉!」訓曰:「列聖知而不能遠惡而不能去陛下念之宗 廟福也。」於是內謀翦除矣。康佐知帝旨,因辭疾。 《文藝傳》:崔行功,高宗時為司文郎中,與蘭臺侍郎李 懷儼並主朝廷大典冊。初,太宗命祕書監魏徵寫四 部群書,將藏內府,置讎正二十員,書工百員。徵徙職, 又詔虞世南、顏師古踵領,功不就。顯慶中,罷讎正員, 聽書工寫于家,送官取直,使散官隨番刊正。至是,詔 東臺侍郎趙仁本、舍人張文瓘及行功懷儼相次充 使檢校,置詳正學士,代散官。以勞遷蘭臺侍郎。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 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摘其失。麟德初,對策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