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8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歷光州刺史。永徽初,入為陳王師,講《孝經》百福殿,于 是宰相弘文館學士、太學生皆在。弘智舉五經諸儒 更詰辨,隨問酬,悉,舌無留語。高宗喜曰:『試為我陳經 之要,以輔不逮』。對曰:『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 天下。願以此獻』。」帝悅,賜絹二百名、馬一

《李敬元傳》:「敬元,亳州譙人。該覽群籍,尤善於禮。高宗 在東宮,馬周薦其材,召入崇賢館侍讀,假中祕書讀 之,撰次《禮論》及他書數十百篇。」

《呂才傳》:帝詔造方域圖及教飛騎戰陣圖,屢稱旨。麟 德中,以太子司更大夫卒。生平預修書及著述甚多。 《張文琮傳》:文琮好自寫書,筆不釋手,子弟諫止曰:「吾 好此不為倦。」貞觀中,為治書御史。

《狄仁傑傳》:「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 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傑誦書不置,吏讓之,答 曰:『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博學練朝章,著書二百餘 篇,尤精《三禮》。學者有所咨質,酬復淵詣。門人次為《雜 禮答問》。家聚書不減祕府,圖畫皆異本。」

《劉褘之傳》:「褘之字希美,少與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 俱以文辭稱號。劉、孟、高、郭,並直昭文館,俄遷右史,弘 文館直學士。上元中,與元萬頃等偕召入禁中,論次 新書凡千餘篇。」

《韋繩傳》:「天寶初,入為祕書少監。元宗尚文,視其職如 尚書丞郎。繩刊是圖簡以善職稱。」

《郭震傳》:「震字元振,少雄邁,及貴,手不置書距。國初仕 至宰相,而親具者,唯元振云。」

《姚崇傳》:「崇徙同州刺史,元宗講武新豐,召崇至,帝曰: 『公知獵乎』?對曰:『少所習也。臣年二十,以呼鷹逐獸為 樂』。」張憬藏謂臣「當位王佐,無自棄,故折節讀書。遂待 罪將相。」

《蘇幹傳》:「幹父勗,字慎行,武德中,尚南康公主,遷魏王 泰府司馬。博學有美名。泰重之,勸開館,引文學士,著 書名家。」

《張說傳》:「帝召說與禮官學士置酒集仙殿,曰:『朕今與 賢者樂于此,當遂為集賢殿』。」乃下制改麗正書院為 集賢殿書院,而授說院學士知院事。朝廷大述作多 出其手,天子尊尚經術,開館置學士,修太宗之政,皆 說倡之。常典集賢圖書之任。說歿後,帝使就家錄其 文行於世。開元後,宰相不以姓著者曰燕公云。 《劉子元傳》:子元名知幾,以字行。年十二,父藏器授《古 文尚書》,業不進,楚督之,聞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冒往 聽,退輒辨析所疑,歎曰:「書如是,兒何怠!」父奇其意,許 授《左氏》。踰年,遂通覽群史。擢進士第,累遷鳳閣舍人, 領國史且三十年。官雖徙,職常如舊。禮部尚書鄭惟 忠嘗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對曰:「史有三:長才、 學、識,世罕兼之,故史才少。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 不能殖貨;有才無學,猶巧匠無楩柟斧斤弗能成室。 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時以為 篤論。子元善,持論辯據明銳,視諸儒皆出其下,朝有 論著,輒豫。歿後,帝詔河南就家寫史。通讀之稱善,追 贈工部尚書,諡曰文。

子元、子貺,字惠卿。子元卒,詔訪其後,擢起居郎。歷右 拾遺內供奉。獻《續說苑》十篇,以廣漢、劉向所遺,而刊 落怪妄。貺嘗以《竹書紀年》序諸侯列會皆舉諡,後人 追修,非當時正史。如「齊人殲于遂,鄭棄其師」,皆孔子 新意。《師春》一篇,錄卜筮事,與《左氏》合。知按《春秋》經傳 而為也,因著《外傳》云。

《韋述傳》:述,弘機曾孫,家廚書二千卷,述為兒時,誦憶 略遍。父景駿,景龍中為肥鄉令,述從到官。元行沖,景 駿姑子也,為時儒宗,常載書數車自隨。述入其室,觀 書不知寢食。行沖異之,試與語前世事,熟復詳諦,如 指掌然。使屬文,受紙輒就。行沖曰:「外家之寶也。」開元 初,為櫟陽尉。祕書監馬懷素奏述與諸儒即祕書,續 《七志》五年而成。述典掌圖書餘四十年,任史官二十 年,澹榮利,為人純厚長者,當世宗之。蓄書二萬卷,皆 手校定,黃墨精謹,內祕書不逮也。古草隸帖、祕書古 器、圖譜,無不備。

《蔣乂傳》:「父將明,天寶末集賢殿學士。乂七歲,見庾信 《哀江南賦》,再讀輒誦。外祖吳兢位史官,乂幼從外家 學,得其書,博覽強記。逮冠,該綜群籍,有史才。司徒楊 綰尢稱之。將明在集賢,值兵興,圖籍殽舛,白宰相請 引乂入院,助力整比。宰相張鎰亦奇之,署集賢小職。 乂料次踰年,各以部分,得善書二萬卷。結髮志學,老」 而不厭,雖甚寒暑,卷不釋於手,故能通《百家》學,尤明 前世沿革。家藏書至萬五千卷,論譔百餘篇。

《柳登傳》:「登字成伯,淹貫群書。年六十餘,始仕宧,以右 散騎常侍致仕。」

《張鎬傳》:「鎬字從周,博州人。有大志,視經史猶漁獵然。 天寶末,楊國忠執政,聞鎬才,薦之。」

《李泌傳》:泌字長源,貞元四年八月,月蝕東壁,泌曰:「東 壁圖書府,大臣當有憂者。吾以宰相兼學士,當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