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孝秀字文逸,博涉群「書善談論工隸書凡諸藝能 莫不明習。」

庾承先字子通弱歲受學於南陽劉虯彊記敏識出 於群輩元經釋典靡不該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練 《良吏傳》庾蓽字休野博涉群書有口辨。

《高昌國傳》:「國人言語與中國略同,有《五經》《歷代史》、諸 子集。」

《陳書世祖本紀》:「帝諱蒨,字子華,少沈敏,有識量,美容 儀,留意經史,舉動方雅,高祖甚愛之。」

《後主沈皇后傳》:「后諱婺華,性端靜,寡嗜慾,聰敏彊記, 涉獵經史,工書翰。後主遇后既薄,而張貴妃寵傾後 宮,后未嘗有所忌怨,惟尋閱圖史,誦佛經為事。」 《侯安都傳》:「安都,字成師,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 五言詩,亦頗清靡,兼善騎射,為邑里雄豪。」

《歐陽頠傳》:「頠字靖世,少質直有思理,州郡頻辟不應, 乃廬於麓山寺傍,專精習業,博通經史。」

《杜稜傳》:「稜字雄盛,頗涉書傳,少落泊,不為當世所知。 遂遊嶺南,事梁廣州刺史新渝侯蕭映。映卒,從高祖 恆典書記。侯景之亂,命稜將領平蔡路養李遷仕,皆 有功。」

《衡陽獻王昌傳》:「昌字敬業。高祖遣吳郡杜之偉授昌 以經書。昌讀書一覽便誦,明於義理,剖析如流。 方慶少清警,涉獵書傳,及長,有幹略。」

《陳慧紀傳》:「慧紀,字元方,涉獵書史,負才任氣。高祖平 侯景,慧紀從焉。」

《趙知禮傳》:「知禮字齊旦,涉獵文史,善隸書。高祖討元 景仲,引為記室參軍。」

《劉師知傳》:「師知好學,有當世才,博涉書史,工文筆,善 儀體。臺閣故事,多所詳悉。」

《王通傳》:「勱字公濟,通之弟也。美風儀,博涉書史。梁世 為國子《周易》生,射策舉高第,除祕書郎。」

《袁敬傳》:「樞字踐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

《王質傳》:「質字子貞,涉獵書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 亭侯,補國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祕書郎。」

《虞荔傳》:「荔字子山,年九歲,隨從伯闡候太常陸倕,倕 問五經,凡有十事,荔隨問輒應,無有遺失,倕甚異之。 及長,美風儀,博覽墳籍,善屬文。文帝除太子中庶子, 侍太子讀書。」

寄字次安,少聰敏,及長好學,善屬文。弱冠舉秀才,對 策高第。起家梁宣城王國左常侍。大同中,嘗驟雨,殿 中往往有雜色寶珠,梁武觀之,甚有喜色,寄因上《瑞 雨頌》。帝謂寄兄荔曰:「此頌典裁清拔,卿家之士龍也。 將如何擢用?」寄聞之,嘆曰:「美盛德之形容,以申擊壤 之情耳。吾豈買名求仕者乎?」乃閉門稱疾,惟以書籍 自娛。

《馬樞傳》:樞字要理,六歲能誦《孝經》《論語》《老子》。及長,博 極經史,尤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梁邵陵王綸為南 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綸時自講《大品經》,令 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俗聽者二千人。王 欲極觀優劣,乃謂眾曰:「與馬學士論義,必使屈伏,不 得空立主客。」於是數家學者各起問端,樞乃依次剖 判,開其宗旨,然後枝分流別,轉變無窮,論者拱默聽 受而已。綸甚嘉之,將引薦於朝廷。尋遇侯景之亂,綸 舉兵援臺,乃留書二萬卷以付樞。樞肆志尋覽,殆將 周遍,撰《道覺論》二十卷行於世。

《孔奐傳》:「奐字休文,好學善屬文,經史百家,莫不通涉。 沛國劉顯時稱學府,每共討論,深相歎服。乃執奐手 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希彼蔡君,足下無愧 王氏。所保書籍,尋以相付。有集十五卷,彈文四卷。」 《沈君理傳》:「君理字仲倫,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 《周弘正傳》:「弘正字思行,年十歲,通《老子》《周易》。十五召 補國」子生,仍於國學講《周易》。諸生傳習其義,以季春 入學,孟冬應舉。學司以其日淺,弗之許焉。博士到洽 議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講一經,雖曰諸生,實堪師 表,無俟策試。」起家梁太學博士,累遷國子博士。時於 城西立士林館,弘正居以講授,聽者傾朝野焉。弘正 啟梁武帝《周易疑義》五十條,又請釋乾坤二繫。元帝 嘗著《金樓子》曰:「余於士大夫重汝南周弘正,其於義 理,清轉無窮,亦一時之名士也。」及侯景平,僧辯啟送 祕書圖籍,敕弘正讎校。高祖受禪,授太子詹事。高宗 太建五年,敕侍東宮講《論語》《孝經》。太子以弘正朝廷 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橫經請益,有師資之 敬。弘正特善元言,兼明釋典,雖碩學名僧,莫不請質 疑滯。所著《周易講疏》十六卷、《論語疏》十一卷、《莊子疏》 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經疏》兩卷,集十二卷,行於世。 弘直子確,字士潛,博涉經史,篤好元言,世父弘正特 所鍾愛。

《袁憲傳》:「憲字德章,幼聰敏,好學,有雅量。梁武帝修建 庠序,別開五館,其一館在憲宅西,憲常招引諸生與 之談論,每有新議,出人意表,同輩咸嗟服焉。大同八 年,武帝撰《孔子正言章句》,詔下國學宣制旨義。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