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3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下念《詔書》本意,則足矣。其勉之哉!

《安思閻皇后紀》:「為策書金匱,藏於世祖廟。」《金匱》緘 之以金。

《順烈梁皇后紀》:「后諱妠,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 《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常以列女圖畫,置於左右,以 自監戒。父商深異之。」

《鄧禹傳》:「騭弟閶至孝。閶妻耿氏有節操,痛鄧氏誅廢, 子忠早卒,乃養河南尹豹子,嗣為閶後。耿氏教之書 學,遂以通博稱。永壽中,與伏無忌、延篤著書。」《東觀 馮異傳》:「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好讀書,通《左氏 春秋》《孫子兵法》。」

《耿弇傳》:「弇弟國國子秉,字伯初,有偉體,腰帶八圍,博 通書記,能說司馬兵法。」

《竇融傳》:「固字孟孫,少以尚公主,為黃門侍郎,好覽書 傳,喜兵法,貴顯用事。」

《馬援傳》:「嚴字威卿。父余,王莽時為揚州牧。嚴少孤而 好擊劍,習騎射。後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 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 師大人咸器異之。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七 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 章筭術。」

《伏湛傳》:「子無忌,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順帝時,為屯田 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 諸子百家藝術。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 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 《韋彪傳》:「彪字孟達,好學洽聞,雅稱儒宗。建武末,舉孝 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 輔諸儒莫不慕仰之。永元元年卒。詔尚書:「故大鴻臚 韋彪,在位無愆,方欲錄用,奄忽而卒。其賜錢二十萬, 布百匹,穀三十斛。」彪清儉好施,祿賜分與宗族,家無 餘財。著書十二篇,號曰《韋卿子》。

《杜林傳》:「林字伯山,少好學沈深,家既多書,又外氏張 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光 武徵拜侍御史,引見,問以經書,甚悅之,賜車馬衣被, 京師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馮衍傳》:「衍字敬通,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 而博通群書。王莽時,諸公多薦舉之者,衍辭不肯仕, 居常慷慨嘆曰:衍少事名賢,經歷顯位,懷金垂紫,揭 節奉使,不求苟得,常有凌雲之志。三公之貴,千金之 冨,不得其願,不概於懷。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疲 曳,猶庶幾名賢之風,修道德於幽冥之路,以終身名 為後世法。居貧,年老,卒於家。所著《賦》《誄》《銘》《說》《問》《交》《德 誥》《慎情、書》《記、說》《自序》《官錄、策》五十篇,肅宗甚重其文。」 《蘇竟傳》:「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 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時,劉 歆等共典校書,拜代郡中尉。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 守。竟潛樂道術,作《記誨》篇及文章傳」於世。

《鄭元傳》:「元字康成,以書戒子益恩曰:『吾家舊貧,不為 父母群弟所容,去廝役之吏,游學周秦之都,往來幽 并兗豫之域,獲覲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得意者咸 從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祕書 緯術之奧。所憤憤者,以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於 禮堂寫傳定與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圖乎』?」門生相與 撰元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凡元所 注《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 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 詩譜駮》《許慎五經異議》《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 言。元質於辭訓,通,人頗譏其繁。至於經傳洽熟,稱為 純儒,齊、魯間宗之。

《范升傳》:「升字辯卿,九歲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 《老子》教授後生。」

《賈逵傳》:「逵字景伯,永平中拜為郎,與班固校祕書,應 對左右。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又作詩、 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 《班固傳》:「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書。及長,遂博 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 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 以此慕之。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 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 郡收固,繫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 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 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 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 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 紀》,遷為郎,典校祕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 事,作《列傳》《載紀》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終成前所 著書。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 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 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掇集所聞,以為《漢 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 十年。綜其行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