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5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梁書。武帝本紀》:「帝身衣布衣,木綿皁帳,一冠三載,一 被二年。」

《翻譯名義》:「屈眴」,此云「大細布」,緝木綿華心織成,色青 黑,即達摩所傳袈裟。

《唐書環王傳》:「環王,本林邑也,直交州南。王衣白㲲古 貝斜絡臂,飾金琲為纓,鬈髮,戴金華冠,如章甫。妻服 朝霞古貝短裙,冠纓如王。」

婆利者,直環王東南,俗以古貝橫一幅繚於腰。古貝, 草也。緝其花為布,粗曰貝,精曰「㲲。」 《泊宅編》:「閩廣多種木綿,樹高七、八尺,樹如柞,結實如 大麥而色青,秋深即開,露白綿茸茸然。土人摘取出 殼,以鐵杖捍盡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紛起,然後紡績 為布,名曰『吉貝』。」今所貨木綿,特其細緊者耳。當以花 多為勝,橫數之,得一百二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蠻人 織為巾,上作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㲲巾 也。李琮詩「有腥味魚中墨。」烏賊魚也「衣裁木上綿」之句, 《遯齋閒覽》: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競植之,有至數千 株者,采其花為布,號吉貝布。余後因讀《南史海南諸 國傳》,言林邑等國出古貝木,正此種也。

《解醒語》:「元至元間,馬八兒國入貢。二十二年,遣使至 其國求奇寶,得吉貝衣十襲。吉貝,樹名,其花成時如 鵝毳,抽其緒紡之以作布,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 《輟耕錄》:「閩廣多種木綿,紡績為布,名曰『吉貝。松江府 東去五十里許,曰烏泥涇,其地土田磽瘠,民食不給, 因謀樹藝,以資生業,遂覓種於彼。初無踏車椎弓之 製』」,率用手剖去子,線弦竹弧置案間,振掉成劑,厥功 甚艱。國初時,有一嫗名黃道婆者,自崖州來,乃教以 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 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帨,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 粲然若寫。人既受教,競相作為,轉貨他郡,家既就殷。 未幾嫗卒,莫不感恩灑泣而共葬之。又為立祠,歲時 享之。越三十年祠毀,鄉人趙愚軒重立。今祠復毀,無 人為之創建。「道婆」之名。日漸泯滅無聞矣。

《諸番雜志》:「木綿、吉貝木所生,占城、闍婆諸國皆有之, 今已為中國珍貨,但不自本土所產,不能足用。」

木綿部雜錄

《演繁露》:「唐《環王傳》出古貝。」古貝,草也,緝其花為布,粗 曰貝,精曰㲲。按:今吉貝亦緝花為之,而「古」「吉」二字不 同,豈訛名耶?抑兩物也?

《文昌雜錄》:閩嶺以南多木綿,土人競植之,採其花為 布,號「吉貝。」余後因讀《南史海南諸國傳》,言林邑等國 出古貝木,其華成對如鵝毳,抽其緒,紡之以作布,與 苧不異,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正此種也。蓋俗呼「古」 為「吉」耳。

《丹鉛總錄》:唐李商隱詩:「木綿花發鷓鴣飛」,又王叡詩: 「紙錢飛出木綿花。」南中木綿樹大如抱,花紅似山茶 而蕊黃,花片極厚,非江南所藝者。張勃《吳錄》云:「交趾 安定縣有木綿樹,實如酒杯,口有綿,可作布。」按此即 今之斑枝花,雲南阿迷州有之,嶺南尤多。汪廣洋有 《斑枝花曲》。

《閩部疏》:昔聞長老言,廣人種綿花,高六七尺,有四五 年不易者。余初未之信,過泉州,至同安龍溪間,扶搖 道旁,狀若榛荊,迫而視之,即綿花也。時方清秋,老幹 已著黃花矣,然不可呼為木綿。木綿花者,高樹丹花 若茶,吐實蓬蓬,吳中所謂攀枝花也。楊用修具載丹 鉛以為異,曰:雲南阿迷州有之,聞嶺廣尤多,不知《惠 安志》已載此樹名為「攀桂華楊」,乃曰「斑枝花」,與吳中 攀枝花,蓋三名一物也。

梧潯雜佩,吾松以綿布衣被天下。而綿花之來,莫詳 其始。相傳為種出西番,元時始入中國。按《通鑑》:「梁武 帝送木綿皁帳。」史昭《釋文》云:「木綿江南多有之,以春 二、三月下種,既生,須一月三。」「至秋生黃花結實。及 熟時,其皮四裂,其中綻出如綿。土人以鐵鋋碾去其 核,取如綿者。以竹為小弓,長尺四五寸許,牽弦以彈 綿,令其勻細,卷為筒,就車紡之,自然抽緒如繰絲狀, 織以為布。」按史昭所言,即今之綿花無疑矣。但今制 彈綿之弓,以木為之,長六尺餘,則與古稍異耳,謂起 自元時,非也。第史昭以此解木綿,亦未為當。木綿出 交廣,其樹盈抱,其實如酒杯,其口有綿,可作布,見張 勃《吳錄》,即今之斑枝花。楊用修辨之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