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55 (1700-1725).djvu/3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瑞香花

瑞香花,種出江州廬山,今長沙競種成俗,一采有至 百千花者。最忌麝,或佩麝觸之,花輒萎死,惟頻瀹茶 灌其根,則不為蟲所蝕。

《周密癸辛雜識》

插瑞香法

凡插之者,帶花則雖易活,而落花葉生復死。但于芒 種日折其枝,枝下破開,用大麥一粒置于其中,并用 亂髮纏之,插于土中,但勿令見,日日加以水澆灌之, 無不活矣。試之果驗。

《王象晉群芳譜》

瑞香

瑞香,一名「露甲」,一名「蓬萊紫」,一名「風流」樹,高者三四 尺許,枝幹婆娑,柔條厚葉,四時長青葉,深綠色。有楊 梅葉、枇杷葉、荷葉、攣枝。冬春之交,開花成簇,長三四 分,如丁香狀,共數種。有黃花、紫花、白花、粉紅花、二色 花、梅子花、串子花,皆有香,惟攣枝花紫者香更烈。枇 杷葉者結子,其始出於廬山,宋時人家種之,始著名 「攣枝」者,其節攣曲如斷折之狀,其根綿軟而香,葉光 潤似橘葉。邊有黃色者,名「金邊瑞香」,枝頭甚繁,體幹 柔韌,性畏寒,冬月須收暖室或窖內,夏月置之陰處, 勿見日。此花名「麝囊」,能損花,宜另種。

栽種。梅雨時折其枝插肥陰之地,自能生根。一云「左 手折下,旋即扦插勿換手,無不活者。」一云「芒種時就 老枝上剪其嫩枝,破其根,入大麥一粒,纏以亂髮,插 土中即活。」一云帶花插於背日處,或初秋插於水稻 側,俟生根移種之,移時不得露根,露根則不榮。 瑞香惡太濕,又畏日曬,以燖豬湯或宰雞鵝毛水從 根澆之甚肥。蚯蚓喜食其根,覺葉少萎,以小便澆之 令出,即尋逐之,須河水多澆之,以解其鹹。以頭垢擁 根則葉綠。大概香花怕糞,瑞香為最,尤忌人糞,犯之 輒死。

《本草綱目》

瑞香集解

李時珍曰:南陵諸處,山中有之。枝榦婆娑,柔條厚葉, 四時不凋。冬春之交,開花成簇,長三、四分,如丁香狀, 有黃、白、紫三色。《格古論》云:「瑞香高者三四尺,有數種, 有枇杷葉者、楊梅葉者、柯葉者、毬子者、攣枝者。惟攣 枝者花紫香烈,枇杷葉者結子。其始出于廬山,宋時 人家栽之,始著名攣枝者,其節攣曲,如斷折之狀也。」 其根「綿軟而香。」

根氣味

甘鹹無毒。

根主治

李時珍曰:「急喉風,用白花者,研水灌之。」

瑞香部藝文一

《瑞香圖序》
宋·呂大防

瑞香,芳草也。其木高纔數尺,生山坡間。花如丁香,而 有黃紫二種。冬春之交,其花始發,植之庭檻,則芳馨 出於戶外,野人不以為貴,宋景文亦闕而不載。予令 舂城後二十年,守成都,公庭僧圃靡不有也。予恐其 沒於草,一日見知於時,殆與人事無異,感而圖之,因 為之序。

瑞香部藝文二詩詞

《次韻曹子方龍山真覺院瑞香花》

宋蘇軾

幽香結淺紫,來自孤雲岑。骨香不自知,色淺意殊深。 移栽青蓮宇,遂冠薝蔔林。紉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 君持風霜節,耳聆歌笑音。一逢蘭蕙質,稍回鐵石心。 置酒要妍暖,養花須晏陰。及此陰晴間,恐致慳嗇霖, 綵雲知易散,鷤。《憂先吟》。明朝便陳跡,試著丹青臨。

《刁景純賞瑞香花憶先朝侍宴次韻》

前人

上苑夭桃自作行,劉郎去後幾回芳。厭從年少追新 賞,閒對宮花識舊香。欲贈佳人非汎洧,好紉幽佩弔 沈湘。鶴林神女無消息,為問何年返帝鄉。

《瑞香花》
陳造

鉤窗玩孤芳,殘月衣上明。紫囊拆蘭麝,小風弄初晴。

《新移瑞香舊曾作文忘之因今追憶云》

葉適

一枝當三春,名花不易得。百年等尋丈,不博千乘國。 野人三十本,強賣青銅百。應憐跗蘤具,苦為薪米迫。 移栽向明陽,妃媛儼行列。土膏合根性,功用成夙昔。 除香出淺紫,泣露輕胍脈。含愁欲誰訴,折去情更惜。 方求蔽芾陰,未受搔擢厄。嗟余自羈旅,何以慰新客。 慇懃深夜來,少待山月白。

《次韻楊廷秀待制瑞香花》
周必大

灞橋忍凍兩相攢,漢殿含春別一般。粉面固宜垂紫 袖,錦裳何必著《中襌》。禁庭侍史今同宿,宮帽花枝故 自欒。咀嚼新詩懷舊直,刺貪寧不愧河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