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3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折之有白汁。人取根當薺苨。苗作蔓,折之有白汁。」

李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 水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 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 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並結 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後苗枯。其根生沙地者, 長尺餘,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 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小人亦 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鬆,味淡而短耳。

根氣味

苦微寒,無毒。

《別錄》曰:「羊乳,溫,無毒。」

《吳普》曰:「沙參、岐伯,鹹;神農、黃帝、扁鵲,無毒;李當之,大 寒。」

王好古曰:「甘,微苦。」

徐之才曰:「惡防己。反藜蘆。」

主治

《本經》曰:「血結驚風,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別錄》曰:「療胸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 五臟,久服利人。」

又曰:「羊乳,主頭腫痛,益氣,長肌肉。」

甄權曰:「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 五臟風氣。」

《大明》曰:「補虛,止驚煩,益心肺,并一切惡瘡疥癬及身 癢,排膿,消腫毒。」

李時珍曰:「清肺火,治久欬肺痿。」

發明

張元素曰:「肺寒者,用人參,肺熱者,用沙參代之,取其 味甘也。」

王好古曰:「沙參,味甘微苦,厥陰本經之藥,又為脾經 氣分藥。微苦補陰,甘則補陽,故《潔古》取沙參代人參。 蓋人參性溫,補五臟之陽;沙參性寒,補五臟之陰。雖 云補五臟,亦須各用本臟藥相佐,使隨所引而相輔 之可也。」

李時珍曰:「人參甘苦溫,其體重實,專補脾胃元氣,因 而益肺與腎,故內傷元氣者宜之。沙參甘淡而寒,其 體輕虛,專補肺氣,因而益脾與腎,故金能受火剋者 宜之。一補陽而生陰,一補陰而制陽,不可不辨之也。」

附方

肺熱欬嗽,沙參半兩,煎服之。衛生易簡方

卒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白汗出欲死者, 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後方

婦人白帶,多因七情內傷,或下元氣冷所致。沙參為 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證治要訣

水英部彙考

釋名

《水英》:唐本草   《水節》。信都名

《水棘》。河內名   海荏。淮南名

海精木。嶺南名  魚津草。嶺南名

《龍移草》:劍南名  牛葒草:臨汝名

水英圖

水英圖

《本草綱目》

水英釋名

蘇頌曰:「唐天寶《單方圖》言此草原生永陽池澤及河 海邊,臨汝人呼為牛葒草,河北信都人名水節,河內 連、內黃呼為水棘,劍南、遂寧等郡名『龍移草,淮南諸 郡名海荏,嶺南亦有,土地尤宜。莖葉肥大,名海精水, 亦名魚津草』。」

李時珍曰:此草不著形狀氣味,無以考證。芹菜亦名 「水英」,不知是此否也。

主治

《蘇頌》曰:「骨風。」

發明

《蘇頌》曰:「蜀人采其花合面藥。凡丈夫、婦人無故兩腳 腫滿,連膝脛中痛,屈伸急強者,名骨風。其疾不宜針 灸及服藥,惟每日取此草五斤,以水一石,煮三斗,及 熱浸并淋膝上,日夜三、四度,不經五日即瘥,數用神 驗。春取苗,夏采葉及花,冬用根。腫甚者,加生椒目三 升,水二斗,用畢即摩粉避風。忌油膩生菜豬魚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