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43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發明

蘇頌曰:「《素問》治酒風,身熱汗出,用澤瀉朮。《深師方》治 支飲,亦用澤瀉朮,但煮法小別爾。」張仲景治雜病,心 下有支飲,苦冒,有澤瀉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 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

張元素曰:「澤瀉,乃除濕之聖藥,入腎經,治小便淋瀝, 去陰間汗,無此疾,服之令人目盲。」

寇宗奭曰:澤瀉之功,長於行水。張仲景治水蓄渴煩, 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 長於行水。《本草》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 水也。凡服澤瀉散,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 焉得復實?今人止洩精,多不敢用之。仲景八味,凡用 之者,亦不過引接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 王好古曰:「《本經》云久服明目。《扁鵲》云:多服昏目,何也? 易老云:『去胞中留垢,以其味鹹,能瀉伏水故也。瀉伏 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昏目』。」

王履曰:「寇宗奭之說,王好古韙之。竊謂八味丸以地 黃為君,餘藥佐之,非止補血兼補氣也,所謂陽旺則 能生陰血也。地黃、山茱茰、茯苓、牡丹皮皆腎經之藥, 附子、官桂乃右腎命門之藥,皆不待澤瀉之接引而 後至也。則八味之用,此蓋取其瀉腎邪,養五臟,益氣 力,起陰氣,補虛損五勞之功而已。雖能瀉腎,從於諸」 補藥群眾之中。則亦不能瀉矣。

李時珍曰:「澤瀉氣平,味甘而淡,淡能滲洩,氣味俱薄, 所以利水而洩下。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而目昏耳鳴。 澤瀉滲去其濕,則熱亦隨去,而土氣得令,清氣上行, 天氣明爽。故澤瀉有養五臟,益氣力,治頭旋、聰明耳 目之功。若久服則降令太過,清氣不升,真陰潛耗,安 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 膀胱之邪氣,非引接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 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閤,此乃元妙。後世不知此理,專 一於補,所以久服必致偏勝之害也。

正誤

陶弘景曰:「《仙經》服食斷穀皆用之」,亦云身輕,能步行 水上。

蘇頌曰:「《仙方》亦單服澤瀉一物,擣篩取末,水調,日分 服六兩,百日體輕而健行。」

李時珍曰:《神農書》列澤瀉於上品,云:「久服輕身,面生 光,能行水上。」《典術》云:「澤瀉久服,令人身輕,日行五百 里,走水上。一名澤芝。」陶、蘇皆以為信。然愚竊疑之。澤 瀉行水瀉腎,久服且不可,又安有此神功耶?其謬可 知。

葉氣味

鹹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大風乳汁不出,產難,強陰氣。久服輕身。」 大明曰:「壯水臟,通血脈。」

實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別錄》曰:「風痺消渴,益腎氣,強陰,補不足,除邪濕。久服, 面生光,令人無子。」

發明

李時珍曰:「《別錄》言澤瀉葉及實,強陰氣,久服令人無 子。而《日華子》言澤瀉催生,補女人血海,令人有子,似 有不同。既云強陰,何以令人無子?既能催生,何以令 人有子?蓋澤瀉同補藥,能逐下焦濕熱邪氣,邪氣既 去,陰強海淨,謂之有子可也。若久服則腎氣大洩,血 海反寒,謂之無子可也。所以讀書不可執一。」

附方

水濕腫脹:白朮、澤瀉各一兩,為末或為丸,每服三錢, 茯苓湯下。保命方

冒暑霍亂,小便不利,頭運引飲三白散:用澤瀉、白朮、 白茯苓各三錢,水一盞,薑五片,燈心十莖,煎八分溫 服。

支飲苦冒,仲景澤瀉湯,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水二 升,煮一升,分二服。 《深師方》: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 一升,又以水一升,煮澤瀉,取五合,二汁,分再服。病甚 欲眩者,服之必瘥。

腎臟風瘡:澤瀉皂莢水煮爛焙碾,煉蜜丸如梧子大。 空心溫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經驗方

瘧後怪證,口鼻中氣出,盤旋不散,凝如黑蓋色,過十 日漸至肩,與肉相連,堅勝金石,無由飲食,煎澤瀉湯, 日飲三盞,連服五日愈。夏子益奇疾方

附錄酸惡

《別錄》曰:「主惡瘡,去白蟲。生水傍,狀如澤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