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6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葫釋名

陶弘景曰:「今人謂葫為大蒜,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 似也。」

李時珍曰:按:孫愐《唐韻》云:「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胡 荽。」則小蒜乃中土舊有,而大蒜出胡地,故有胡名。二 蒜皆屬五葷,故通可稱葷。詳見蒜下。

集解

《別錄》曰:「葫,大蒜也。五月五日采,獨子者,入藥尤佳。」 韓保昇曰:「葫出梁州者,大徑二寸,最美少辛;涇陽者 皮赤,甚辣。」

《蘇頌》曰:「今處處園圃種之,每顆六七瓣。初種一瓣,當 年便成獨子葫,至明年則復其本矣。其花中有實,亦 作葫瓣狀而極小,亦可種之。」

李時珍曰:「大、小二蒜皆八月種,春食苗,夏初食薹,五 月食根,秋月收種,北人不可一日無者也。」

氣味

辛溫,有毒。久食損人目。

陶弘景曰:「性最薰臭,不可食。俗人作虀,以菹鱠肉,損 性伐命,莫此之甚。惟可生食,不中煮也。」

蘇恭曰:「此物煮羹臛為饌中之俊。而陶云不中煮,當 是未經試耳。」

陳藏器曰:「初食不利目,多食卻明。久食令人血清,使 毛髮白。」

李時珍曰:「久食傷肝損眼。故嵇康《養生論》云:『葷辛害 目,此為甚耳』。」今北人嗜蒜,宿炕,故盲瞽最多。陳氏乃 云多食明目,與《別錄》相左,何耶?

朱震亨曰:「大蒜屬火,性熱喜散快膈,善化肉。暑月人 多食之,傷氣之禍,積久自見,養生者忌之。化肉之功, 不足論也。」

《蘇頌》曰:「多食傷肺,傷脾,傷肝膽,生痰助火昏神。」 孫思邈曰:「四月、八月食葫,傷神,令人喘悸,口味多爽。 多食生葫行房,傷肝氣,令人面無色。生葫合青魚鮓 食,令人腹內生瘡,腸中腫,又成疝瘕,發黃疾。合蜜食 殺人。凡服一切補藥,不可食之。」

主治

《別錄》曰:「歸五臟。散癰腫𧏾瘡。除風邪。殺毒氣。」 蘇恭曰:「下氣消穀化肉。」

陳藏器曰:「去水惡痒氣,除風濕,破冷氣,爛痃癖,伏邪 惡,宣通溫補,療瘡癬,殺鬼去痛。」

陳日華曰:「健脾胃,治腎氣,止霍亂轉筋,腹痛,除邪祟, 解溫疫,療勞瘧,冷風,傳風損冷痛,惡瘡,蛇蟲蠱毒,溪 毒沙蝨,並擣貼之。熟醋浸經年者良。」

寇宗奭曰:「溫水擣爛服,治中暑不醒。擣貼足心,止鼻 衄不止。和豆豉丸服,治暴下血,通水道。」

李時珍曰:「擣汁飲,治吐血心痛。煮汁飲,治角弓反張。 同鯽魚丸,治膈氣。同蛤粉丸,治水腫。同黃丹丸,治痢 瘧、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擣膏敷臍,能達下焦,消水 利大小便。貼足心,能引熱下行。治泄瀉暴痢及乾濕 霍亂。止衄血。納肛中。能通幽門,治關格不通。」

發明

寇宗奭曰:「葫氣極葷,置臭肉中,反能掩臭。凡中暑毒 人,爛嚼三兩瓣,溫水送之,下咽即知。但禁飲冷水。又 鼻衄不止者,擣貼足心,衄止即拭去。」

李時珍曰:「葫蒜入太陰、陽明,其氣薰烈,能通五臟,達 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癰腫,化癥積,肉食此其功也。」 故王禎稱之云:「味久不變,可以資生,可以致遠,化臭 腐為神奇,調鼎俎代醯醬,攜之旅塗,則炎風瘴雨不 能加,食餲腊毒不能害。夏月食之解暑氣,北方食肉 麪尤不可無,乃《食經》之上品,日用之多助者也。」蓋不 知其辛能散氣,熱能助火,傷肺損目,昏神伐性之害, 荏苒受之而不悟也。嘗有一婦衄血,一晝夜不止,諸 治不效。時珍令以蒜傅足心,即時血止,真奇方也。又 葉石林《避暑錄》云:「一僕暑月馳馬,忽仆地欲絕,同食 王相教用大蒜及道上熱土各一握,研爛,以新汲水 一琖和取汁,決齒灌之,少頃即甦。相」傳徐州市門。忽 有版書此方。咸以為神仙救人云。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夢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顆, 初服遂至暝昡吐逆,下部如火,後有人教取數片,合 皮截卻兩頭吞之,名曰內灸,果獲大效也。」

蘇頌曰:「經言葫散癰腫。按李絳《兵部手集方》云:『毒瘡 腫毒,號叫臥眠不得,人不能別者,取獨頭蒜兩顆擣 爛,麻油和厚傅瘡上,乾即易之。屢用救人,無不神效。 盧坦侍郎肩上瘡作,連心痛悶,用此便瘥。又李僕射 患腦癰,久不瘥,盧與此方亦瘥。又葛洪《肘後方》云:凡 背腫,取獨顆蒜橫截一分,安腫頭上,炷艾如梧子大, 灸蒜百壯,不覺漸消,多灸為善,勿令大熱,若覺痛即 孳起蒜,蒜焦更換新者,勿令損皮肉』。」洪嘗苦小腹下 患一大腫,灸之亦瘥,數用灸人,無不應效。又江寧府 紫極宮刻石記其事云:「但是發背及癰疽惡瘡腫核 初起有異,皆可灸之,不計壯數,惟要痛者灸至不痛, 不痛者灸至痛極而止。疣贅之類,灸」之亦便成痂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