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收之,以苦發之。

熱性惡寒,故以鹹寒。熱甚于表,以苦發之,不盡,復寒制之;寒制不盡,復苦發之,以酸收之。甚者再方,微者一方,可使必已。時發時止,亦以酸收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

太陰在泉。辰戌年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 燥之,以淡泄之。

濕與燥反,故以苦熱佐以酸淡利竅也。

《熱反勝之》,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

少陽在泉。巳亥年火淫于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 收之。以苦發之。

火氣大行于心腹。鹹性柔。耎以制之。以酸收其散氣。大法須汗者。以辛佐之。

寒反勝之,治以甘熱,佐以辛苦,以鹹平之。

陽明在泉。子午年燥淫于內。治以甘辛。以苦下之。

溫利涼性,故以苦下之。

熱反勝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 太陽在泉。丑未年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 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以熱治寒,是為「摧勝」 ,折其氣也。

《熱反勝》之,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李時珍曰:「司天主上半年,天氣司之,故六淫謂之所 勝,上淫于下也,故曰:平之。在泉主下半年,地氣司之, 故六淫謂之于內,外淫于內也,故曰:治之。當其時而 反得勝己之氣者,謂之反勝。」六氣之勝,何以徵之?燥 甚則地乾,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濕勝則地泥,寒 勝則地裂,火勝則地涸是也。其六氣勝復、主、客證、治 病機甚詳,見《素問·至真要大論》,文多不載。

《六腑五臟用藥氣味補瀉》

肝膽 溫補,涼瀉, 辛補,酸瀉。

心小腸 熱,補寒潟 鹹補,甘瀉。

肺大腸, 涼補,濕瀉, 酸補,辛瀉。

腎膀胱, 寒補,熱瀉, 苦補,鹹瀉。

脾胃 濕熱。補寒涼瀉。各從其宜。 甘補苦瀉。 三焦命門 同心。

張元素曰:「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勝平之。故云: 安穀則昌,絕穀則亡。水去則營散,穀消則衛亡,神無 所居,故血不可不養,衛不可不溫,血溫氣和,營衛乃 行,常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