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32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諸祠,途遇異僧,遺藥而愈。」

《陸思孝傳》:「思孝,紹興山陰樵者,性至孝。母老病痢,思 孝醫禱久之不效。思孝方欲割股肉為糜以進,忽夢 寐間怳若有神人者,授以藥劑,思孝得而異之,即以 奉母,其疾遂愈。」

《李杲傳》:杲好醫藥,北京人王善甫病小便不利,目睛 凸出,腹脹如鼓,膝以上堅硬欲裂,飲食且不下,甘淡 滲泄之藥皆不效。杲謂眾醫曰:「疾深矣。《內經》有之:膀 胱者,津液之府,必氣化乃出焉。今用滲泄之劑而病 益甚者,是氣不化也。」啟元子云:「無陽者陰無以生,無 陰者陽無以化。甘淡滲泄皆陽藥,獨陽無陰,其欲化 得乎?」明日以群陰之劑投,不再服而愈。西臺掾蕭君 瑞,二月中病傷寒發熱,醫以白虎湯投之,病者面黑 如墨,本證不復見,脈沉細,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 藥,及診之曰:「此立夏前誤用白虎湯之過。白虎湯大 寒,非行經之藥,止能寒腑臟,不善用之,則傷寒本病 隱曲於經絡之間,或更以大熱之藥,救之,以苦陰邪, 則他證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溫藥之升陽行經 者,吾用之。」有難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熱何以救?君之 治奈何?」杲曰:「病隱於經絡間,陽不升則經不行,經行 而本證見矣,本證又何難焉?」果如其言而愈。馮叔獻 之姪櫟,年十五六,病傷寒,目赤而頓渴,脈七八至。醫 欲以承氣湯下之,巳煮藥,而杲適從外來,馮告之故。 杲切脈,大駭曰:「『幾殺此兒!《內經》有言在脈,諸數為熱, 諸遲為寒』。今脈八九至,是熱極也。而《會要大論》云『病 有脈從而病反者,何也?脈之而從,按之不鼓,諸陽皆 然,此傳而為陰證矣。令持薑附來,吾當以熱因寒用 法處之』。」藥未就,而病者爪甲變,頓服者八兩,汗尋出 而愈。裴擇之妻,病寒熱,月事不至者數年,已喘嗽矣。 醫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藥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陰為 陽所搏,溫劑太過,故無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藥,則 經行矣。」已而果然。

《瑯嬛記》:「孫真人有黃昏散,夫妻反目,服之必和,又名 合歡。」叔良製以為丸,贈窈窕。窈窕不服,佩之裙裾,香 氣異常。嘉平二十五日,叔良宿酲未解,窈窕烹百和 解酲湯進之,隨飲而醒。後遂依法作湯,名窈窕湯。 《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採百草以治藥品。

《衡州府志》:「衡陽縣花藥山,在縣西南二里,舊有仙人 煉藥,五色禽常棲於牡丹樹下,故名。」

衡山縣「靈藥峰」,在嶽廟左。昔新野先生與徐君周遊 三湘,入衡山採藥於此。

《鉅野縣志》:「合藥臺,神農葛洪嘗合藥于此」,今名「合藥 集」由此。

《密縣志》:「香峪山,縣西北五十里,其山多產藥卉 林。」《縣志》:「燒藥爐在鑑泉南,昔有隱士鍛藥于此,爐址 俱存。」

《濟源縣志》「藥櫃山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多產藥草,故 名。」

明崔來富,號鳳山。以精醫授鄭藩引禮。居常丸藥,以 類置各櫃中,諭其家,某疾,用某櫃藥。人有求者問疾, 啟櫃以應,並不及其姓名。適麥秋在莊,聞疫者多且 殆,急歸丸藥置通衢,摽使取之。或謂「天雨麥爛」,竟不 顧。

《溫縣志》:「神農澗在縣城西門內,相傳炎帝神農氏採 藥於此,嘗百草,以杖畫地,遂成澗。」

《陝州志》:「藥爐在七里社開化寺下,泝流中,方石壁立, 下有藥爐,世傳為老君煉藥處。」

《醴泉縣志》:「五峰山縣北五十里,上產藥草。」

《雒南縣志》:「藥子嶺,唐真人韋善俊種藥處也。墓尚存。」 《鞏昌府志》:「藥鋪山,其山多藥草。」

《漳縣志》:「藥鋪山北十里,產藥亦多。」

藥部雜錄

《書經說命》:「啟乃心,沃朕心。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開汝心以沃我心,如服藥必瞑眩極。其病乃除。」欲其 出切言以自警。正義瞑眩者,令人憤悶之意也。《方言》云: 「凡飲藥而毒,東齊海岱間或謂之瞑,或謂之眩。」郭璞 云:「瞑眩亦通語也。」然則藥之攻病,先使人瞑眩憒亂, 病乃得瘳。傳言瞑眩極者,言悶極藥乃行也。

《周易無妄》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象曰:「無妄之藥, 不可試也。」正義偶然有此疾害,故曰「《無妄》之疾。」若疾自 己招,或寒暑飲食所致,當須治療。若非己所致,疾當 自損,勿須藥療而有喜也。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餧獸之藥,毋出九門。」

《內則》:「君有疾,飲藥臣先嘗之。親有疾,飲藥子先嘗之。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孝經援神契》:「椒薑禦濕,菖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辟 兵。」此皆上聖之至言,方術之實錄也。

《呂氏春秋良醫》「醫病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 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