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25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賒。弗經營於網網,空顧慕於鱨鯊。非達士之識矣。其 愚人之意邪?胡不為施罟之功,豈勞彈鋏。胡不學投 竿之術,自取盈車?又何必其志營營,其圖瑣瑣,徘徊 乎水澤之畔,怏悵於泉源之左。亦猶射雉之子,即亡 矢以胡為?待兔之人,非設罝而奚可?然則有為者必 先其器,所羨者何止於魚。器則可為詎見力不足者, 魚或空羨,又豈得而食諸。在臨事而求己,將觸類而 起予。五餌不陳,釣四夷而莫至;三綱不緝,羅兆民而 則疏。至如居人之常,為邦之彥,欲高位而是蹈,當崇 德而無倦。修天爵而人爵從之,何煩健羨。

《養魚記》
歐陽修

「折。簷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對非非堂,修竹環繞 蔭映,未嘗植物,因洿以為池,不方不圓,任其地形;不 甃不築,全其自然。縱鍤以濬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 洋,晶乎清明,微風而波,無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不 入。予偃息其上,潛形於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 千里之想,斯足以舒憂隘而娛窮獨也。」乃求漁者之 罟,市數十魚,童子養之乎其中。童子以為斗斛之水 不能廣其容,蓋活其小者而棄其大者,恠而問之,且 以是對。嗟乎!其童子無乃嚚昏而無識矣乎!予觀巨 魚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魚游戲乎淺狹之間, 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養魚記》。

《漁樵對問》
邵雍

漁者垂釣於伊水之上,樵者過之,弛擔息肩,坐於磐 石之上,而問於漁者曰:「魚可鉤取乎?」曰:「然。」曰:「鉤非餌, 可乎?」曰:「否。」曰:「非鉤也,餌也。魚利食而見害,人利魚而 蒙利,其利同也,其害異也,敢問何故?」漁者曰:「子,樵者 也,與吾異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為。子試言之: 彼之利猶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猶此之害也。子知其 小,未知其大。魚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魚之害食,吾 亦害乎食也。」子知魚終日得食為利,又安知魚終日 不得食不為害?如是則食之害也重,而鉤之害也輕。 子知吾終日得魚為利,又安知吾終日不得魚不為 害也?如是則吾之害也重,魚之害也輕。以魚之一身 當人之一食,則魚之害多矣;以人之「一身,當魚之一 食,則人之害亦多矣。又安知鉤乎大江大海,則無易 地之患焉。魚利乎水,人利乎陸,水與陸異,其利一也; 魚害乎餌,人害乎財,餌與財異,其害一也。又何必分 乎彼此哉?子之言體也,獨不知用爾。」樵者又問曰:「魚 可生食乎?」曰:「烹之可也。」曰:「必吾薪濟子之魚乎?」曰:「然。」 曰:「吾知有用乎子矣。」曰:「然則子知子之薪能濟吾之 魚,不知子之薪所以能濟吾之魚也。薪之能濟魚久 矣,不待子而後知,苟世未知火之能用薪,則子之薪 雖積丘山,獨且奈何哉?」樵者曰:「願聞其方。」曰:「火生於 動,水生於靜,動靜之相生,水火之相息。水火,用也,草 木體也,用生於利,體生於害。利害見乎情,體用隱乎 性,一性一情,聖人成能。子之薪猶吾之魚,微火則皆 為腐臭朽壤,而無所用矣,又安能養人七尺之軀哉?」 樵者曰:「火之功大於薪,固已知之矣。敢問善灼物,何 必待薪而後傳?」漁者曰:「薪,火之體也;火,薪之用也。火 無體,待薪然後為體;薪無用,待火然後為用。是故凡 有體之物,皆可焚之矣。」曰:「水有體乎?」曰:「然。」曰:「火能焚 水乎?」曰:「火之性能迎而不能隨,故滅;水之體能隨而 不能迎,故熱。是故有溫泉而無寒火,相息之謂也。」曰: 「火之道生於用,亦有體乎?」曰:「火以用為本,以體為末, 故動;水以體為本,以用為末,故靜。是火亦有體,水亦 有用也,故能相濟,又能相息。非獨水火則然,天下之 事皆然,在乎用之何如爾。」樵者曰:「用可得聞乎?」曰:「可 以意得者,物之性也;可以言傳者,物之情也;可以象 求者,物之形也;可以數取者,物之體也;用也者,妙萬 物為言者也。可以意得,而不可以言傳。」曰:「不可以言 傳,則子惡得而知之乎?」曰:「吾所以得而知之者,固不 可以言傳。非獨吾不能傳之以言,聖人亦不能傳之 以言也。」曰:「聖人既不能傳之以言,則《六經》非言也耶?」 曰:「時然後言,何言之有?」樵者贊曰:「天地之道備於人, 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事畢矣。 又何思何慮?吾而今而後知事心踐形之為大,不及 子之門,則幾至於殆矣。」乃析薪烹魚而食之。

樵者問漁者曰:「子以何道而得魚?」曰:「吾以六物具而 得魚。」曰:「六物具也,豈由天乎。」曰:「具六物而得魚者,人 也;具六物而所以得魚者,非人也。」樵者未達,請問其 方。漁者曰:「六物者,竿也,綸也,浮也,沉也,鉤也,餌也。一 不具則魚不可得。然而六物具而不得魚者,非人也。 六物具而不得魚者,有焉,未有六物不具而得魚者 也。」是知具六物者,人也;得魚與不得魚者,天也。《六物》 不具而不得魚者,非天也,人也。

《養魚說》
程頤

書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子魚食,貓見其喣沫也, 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魚養其中,大者如指,細者如 箸,支頤而觀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魚之得其所, 終觀之,戚戚然。吾之感於中也。吾讀古聖人書,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