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5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遁。」

《交際》篇:「梧禽不與䲭梟同枝,驎虞不與豺狼連群。」 《博喻》篇:「萬麋傾角,猛虎為之含牙;千禽鱗萃,鷙鳥為 之握爪。」

《發蒙記》:「虎以狗為酒,雞以蜈蚣為酒,鳩以桑椹為酒, 貓以薄荷為酒,蛇以茱萸為酒」,謂食之即醉也。 《禽獸決錄》:「羊性淫而狠,豬性卑而率,狗性險而出。」皆 指斥當時貴勢。「羊淫狠」,謂呂文顯,「豬卑率」,謂朱隆之; 「狗險出」,謂呂文廉也。

雉善聽,狼善視,狐善疑,駱駝善知泉,象善知地虛實, 禽獸巢居知風,穴居知雨。

《新論愛名》篇:「鳥獸有識而無知。」

《酉陽雜俎》:「鵲巢避風,雉去惡政」,乃是鳥之一長;狐疑 鼬豫,可謂獸之一短也。

《譚子化書》「夫禽獸之於人也,何異有巢穴之居,有夫 婦之配,有父子之性,有死生之情。烏反哺,仁也;隼憫 胎,義也;蜂有君,禮也;羊跪乳,智也;雉不再接,信也。孰 究其道,萬物之中,五常百行,無所不有也。而教之為 網罟,使之務畋漁。且夫焚其巢穴,非仁也;奪其親愛, 非義也;以斯為享,非禮也;教民殘暴,非智也;使萬物」 懷疑,非信也。夫羶臰之慾不止,殺害之機不已。羽毛 雖無言,必狀「我為貪狼之與封豕;鱗介雖無知,必名 我為長鯨之與巨虺」也。胡為自安,焉得不恥?吁!直疑 自古無君子。

「牛可使之駕,馬可使之負,犬可使之守,鷹可使之擊, 蓋食之所感也。獼猴可使之舞,鸚鵡可使之語,鴟鳶 可使之死鬥,螻蟻可使之合戰」,蓋食有所教也。「魚可 使之吞鉤,虎可使之入陷,鴈可使之觸網,敵國可使 之自援,蓋食有所利也。」

《緗素雜記》古語云:「麞無膽,兔無脾,鴇無舌。」其說信然。 何以知其如此?按《字說》云:「赤與白為章,麞見章而惑 者也。」以此知其無膽。脾屬土,土主信,故《詩》以《兔爰》刺 桓王之失信,以此知其無脾。舌所以通語言,無舌則 無所告訴矣,故詩人以《鴇羽》刺君子下從征役,不得 養其父母,以此知其無舌。又許慎注《淮南子》云:「反舌, 百舌鳥也。能反易其聲,以效百鳥之鳴也。無聲者,五 月陽氣極於上,微陰起於下,百舌無陰,故無聲也。」 《演繁露》:「汶南無鴝鵒,江南無狐,粵無馬虎。廬山人見 駝,以為山精;潤州人見蝎,以為主簿蟲。」

《省心錄》:「人不可無識,識暗者小人,無識者禽獸。小人 捨正而趨邪,假善而為惡,識明者果如是乎?禽獸不 知父子之親、君臣之分,為無識故也。」

人以麟鳳比君子,徒論其表耳。麟鳳為世瑞而不能 移風易俗。君子能厚風俗,致太平以來麟鳳

《席上腐談》邵康節曰:「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 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又曰:「飛者栖木食木,鷹鸇 之毛猶木也。走者栖草食草,虎豹之毛猶草也。飛之 類喜風而敏於飛上,走之類喜土而利於走下。在水 者不瞑在風在地者瞑。走之類上睫接下,飛之類下 睫接上,類使然也。水類出水即死,風類入水即死。然」 有出入之類者,龜蟹、鵝鳧之類是也。

《井觀瑣言》:「《考工記》曰:『天下大獸五,則禽亦可謂之獸。 《禮記》曰:『猩猩能語,不離禽獸,則獸亦可謂之禽』』。」 《宛委餘編》:「獸而鳥名者,張平犬曰飛燕,王鐸卑腳犬 曰花鴨,宋犬曰鵲。又周處《風土記》云:『犬則青氈白雀, 秦皇馬曰銅雀晨風,漢文馬曰紫燕,豫章王蕭嶷馬 曰飛燕,尸子馬亦名紫燕,黃子馬名黃鵠,曹洪馬曰 白鵠』。」

鳥而獸名者,鷸曰「魚虎」,杜宇曰「謝豹。」鵅,怪鴟也。曰訓 狐,又曰訓猴,鴗曰天狗,又曰魚狗,疑即魚虎也。西域 大鳥曰駝,齊庭一足鳥曰商羊。

鯀化黃熊,望帝化杜鵑,褒君化龍,牛哀化虎,黃母化 黿,徐伯化魚,其化不可勝記。

雨水暴下,蟲蛇變化,化為魚鱉。歲月推移,氣變物類。 蝦蟆為鶉,雀為蜃蛤。蠶食葉老,績而為繭,瞴A又化而 為蛾,蠐螬化為《復育》,《復育》轉而為蟬。

《無用閒談》:「蠶不飲,蟬不食,雞無肺,故飲而不溺,無金 不能生水也。兔無脾,故狡而不信。脾屬土,五行之土, 猶五常之信也。」

《日知錄》:「飛曰雌雄走曰牝。牡雉鳴求其牡,詩人以為 不倫之刺。」然亦有不一者。《周禮疏》引《詩》:「雄狐綏綏,走 亦曰雄。」《書》:「牝雞無晨,飛亦曰牝。」今按經傳之文,不止 於此,如《詩》:「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左傳》:「千乘 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莊子》:「猿猵狚以為雌。」《焦氏 易林》:「雄犬夜鳴,雄羆在後。」《晉書。五行志》:「吳郡婁縣人 家,聞地中有犬子聲,掘之,得雌雄各一。」《木蘭詩》:「雄兔 腳撲朔,雌兔眼迷離。」皆走而稱雌雄者也。《爾雅》:「鷯鶉, 其雄鶛牝痺。」《山海經》:「帶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 赤文,名曰鵸鵌,是自為牝牡。陽山有鳥焉,其狀如雌 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則飛而稱牝 牡者也。龍亦可稱雌雄。《左傳》:「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