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2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仕。於剡天台山開館聚徒,受業者常近百人。歡早孤, 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 篇不復講。太祖輔政,悅歡風教,徵為揚州主簿,遣中 使迎歡。及踐阼,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表曰:「臣聞 舉網提綱,振裘持領,綱領既理,毛目自張。然則道德 綱也,物勢目也,上理其綱則萬機時序,下張其目則 庶官不曠。是以湯武得勢,師道則祚延;秦項忽道,任 勢則身戮。夫天門開闔,自古有之,四氣相新,絺裘代 進。今火澤易位,三靈」改憲,天樹明德,對時育物,搜揚 仄陋,野無伏賢,是以窮谷愚夫,敢露偏管,謹刪撰老 氏獻《治綱》一卷。伏願稽古百王,斟酌時用,不以芻蕘 棄言,不以人微廢道,則率土之賜也,微臣之幸也。幸 賜一疏,則上下交泰,雖不求民而民悅,不祈天而天 應,應天悅民,則皇基固矣。臣志盡幽深,無與榮勢,自 足雲「霞,不須祿養。陛下既遠見尋求,敢不盡言!言既 盡矣,請從此退。」是時員外郎劉思效亦表陳讜言。上 詔曰:「朕夙旦惟寅,思弘治道,佇夢嚴濱,垂情管庫,旰 食縈懷,其勤至矣。吳郡顧歡、散騎郎劉思效,或至自 丘園,或越在冗位,並能獻書金門,薦辭鳳闕,辨章治 體,有協朕心。今出其表,外可詳擇所宜,以」時敷奏。歡 近已加旍賁思效,可付選銓敘,以顯讜言。歡東歸,上 賜麈尾素琴。永明元年,詔徵歡為太學博士,同郡顧 黯為散騎郎。黯字長孺,有隱操,與歡俱不就徵。歡晚 節服食,不與人通,每旦出戶,山鳥集其掌取食,事黃 老道,解《陰陽書》,為數術多效驗。初元嘉末出都,寄住 東府,忽題柱云:「三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因東歸。」後太 初弒逆,果是此年月。自知將終,賦詩言志云:「精氣因 天行,遊魂隨物化。」剋死日卒於剡山,身體柔軟,時年 六十四。還葬舊墓,木連理出墓側,縣令江山圖表狀。 世祖詔歡諸子撰《歡文議》三十卷。佛道二家立教既 異,學者互相非毀。歡著《夷夏論》曰:「夫辨是與非,宜據 聖典。尋二」教之源。故兩摽經句,《道經》云:「老子入關之 天竺維衛國,國王夫人名曰淨妙,老子因其晝寢,乘 日精入淨妙口中。後年四月八日夜半時,剖左腋而 生,墮地即行七步,於是佛道興焉。」此出《元妙內篇》。《佛 經》云:釋迦成佛,有塵劫之數。出《法華》《無量壽》,或為國 師道士,儒林之宗。出《瑞應本。起》。歡論之曰:「五帝三皇, 莫不有師,國師道士,無過老莊。儒林之宗,孰出周孔? 若孔老非佛,誰則當之?然二經所說,如合符契,道則 佛也,佛則道也。其聖則符,其跡則反。或和光以明近, 或曜靈以示遠。道濟天下,故無方而不入;智周萬物, 故無物而不為。其入不同,其為必異,各成其性,不易 其事。是以端委縉紳,諸華之容;翦髮曠衣,群夷之服。 擎跽磬折,侯甸之恭;狐蹲狗踞,荒流之肅。棺殯槨葬, 中夏之制;火焚水沈,西戎之俗。全形守體,繼善之教; 毀貌易性,絕惡之學。」豈伊同人,爰及異物。鳥王獸長, 往往是佛。無窮世界,聖人代興。或昭《五典》,或布三乘。 在鳥而鳥鳴,在獸而獸吼。教華而華言,化夷而夷語 耳。雖舟車均於致遠,而有川陸之節;佛道齊乎達化, 而有夷夏之別。若謂其致既均,其法可換者,而車可 涉川,舟可行陸乎?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 全同,又不全異,下育妻孥,上廢宗祀,嗜欲之物,皆以 禮伸,孝敬之典,獨以法屈。悖禮犯順,曾莫之覺,弱喪 忘歸,孰識其舊?且理之可貴者道也,事之可賤者俗 也。捨華效夷,義將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 俗邪,俗則大乖矣。屢見刻舷沙門,守株道士,交諍小 大,互相彈射。或域道以為兩,或混俗以為一,是牽異 以為同,破同以為異,則乖爭之由,淆亂之本也。尋聖 道雖同,而法有左右,始乎無端,終乎無末。泥洹仙化, 各是一術。佛號正真,道稱正一。一歸無死,真會無生。 在名則反,在實則合。但無生之教賒,無死之化切。切 法可以進謙弱,賒法可以退夸強。佛教文而博,道教 質而精,精非麤人所信,博非精人所能。佛言華而引, 道言實而抑,抑則明者獨進,引則昧者競前。佛經繁 而顯,道經簡而幽。幽則妙門難見,顯則正路易遵。此 二法之辨也。聖匠無心,方圓有體,器既殊用,教亦異 施。佛是破惡之方,道是興善之術。興善則自然為高, 破惡則勇猛為貴。佛跡光大,宜以化物;道跡密微,利 用為己。優劣之分,大略在茲。夫蹲夷之儀,婁羅之辯, 各出彼俗,自相聆解,猶蟲嚾鳥聒,何足述效。歡雖同 二法,而意黨道教。宋司徒袁粲託為《道人通公》駁之, 其略曰:「白日停光,恆星隱照,誕降之應,事在老先,似 非入關,方炳斯瑞。又老、莊、周、孔,有可存者。依日末光, 憑釋遺法,盜牛竊善,反以成蠹。檢究源流,終異吾黨 之為道耳。西域之記,佛經之說,俗以膝行為禮,不慕 蹲坐為恭;道以三繞為虔,不尚踞傲為肅。豈專戎土, 爰亦茲方。襄童謁帝,膝行而進;趙王見周,三環而止。」 今佛法在華,乘者常安;戒善行交,蹈者恆通。文王造 周,太伯創吳,革化戎夷,不因舊俗,豈若舟車,理無代 用,佛法垂化,或因或革。清信之士,容衣不改;息心之 人,服貌必變。變本從道,不遵彼俗,教風自殊,無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