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12 (1700-1725).djvu/1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曰丸,其輕如刀圭」 之七言至微也,而其神妙有不可述也。此章備言下手之功,然細微元旨,必師口傳,孰能依文而成事哉?先賢朱文公欲聞至道,不得師傳,酷好此書。迨衰病中,答侍郎袁公書曰:「《參同》之書,本不為明《易》,乃姑借此納甲之法,以寓其行持進退之候。」 文公該博如此,為無師指,想為納甲之法,惡知此書直欲明《周易》之道,故曰《周易參同契》。況丹道行持進退之候,並不用納甲之法也。又書云:「近者道間不挾他書,遂得熟玩《參同》,粗能曉其文義。蓋向來雖屢看,率以無味,棄去盲師,卻要猜量。」 又云:「異時每欲學之,不得其傳,無下手處,則聖賢非師,慧同孔孟,奚自會邪?今人自滿自足,妄猜妄為,若」 視前賢,其罪多矣。使熹得師指授,大明聖人《易》道,必不固執為卜筮之書也。

《水火情性章》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舉水以激火,奄然滅光明。 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水盛坎侵陽,火衰獨晝昏。 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以性言。 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吾不敢虛說,倣傚聖人文。 古記題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 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猶一,對談吐所謀。 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五行數者,金木水火土,推而為三五一之數。如煉金丹,則以鉛汞銀砂土為五行,而配合陰陽。故水能滅火者,謂陰能消陽。日月薄蝕,必在朔望。陰陽二者,盛衰相侵,若陰陽和,兩相飲食,則自然有交感之道矣。金與水同名曰情,木與火同字曰「性。」 情居西北,性主東南,東南曰我,西北曰彼。金水之情,自然外來而剋木火,木火之性乃內還而結金丹,是之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是此二句為《參同》之骨髓也。吾不敢虛說,倣傚聖人文者,仙翁得聖人之的旨,復獲古文《龍虎經》,依法修煉而成丹,乃撰此書以訓於後。因歷敘黃帝之丹成,曰金華,淮南之丹成曰秋石,玉陽丹成,曰黃芽,丹成沖舉,各立一名,無非是此還丹也,無非是先天一氣也,無非同類之物也。後人聞《金華》即猜為五金,聞黃芽即猜為八石,聞秋石即猜為便溺,豈知古聖先賢,方便立名,所煉之丹,奚出陰陽之外,而別有路耶?此道惟聖人為能勤行,自古迄今,一道而已。三教大聖,必須同類,方可施功。故云:「古今道猶一對」 ,談吐所謀,除此「一途,更無他術。後之來者,勉力深思,求師指示,則知是書昭昭盡露,不我欺矣。」 上陽子曰:「《參同契》三篇,體用不雜,功妙非常。參者參天地造化之體,同者資同類生成之用。契者合造化生成之功。上篇敘煉丹之本末,中篇列細微之密旨,下篇補遺脫之法象。上篇與《龍虎上經》表裡義合。世疑《龍虎經》」 必後人祖《參同契》上篇,述以為經,亦必有上中下三經也。若無中下經,則何以謂之上經?聖人之心,眾人豈識。蓋上經者,首經之義,此固非凡可測。又況書中有古記題龍虎之句,以是明之,則上古之文何疑。故云金碧古文真人彭曉序謂仙翁不知師授誰氏,得古文《龍虎經》,盡獲妙旨,乃約《周易》撰《參同契》三篇。又云:「未盡纖微,復作補塞遺脫一篇,繼演丹經之元奧。」 蓋仙翁初授真人陰長生之旨,後復師徐從事,由是備悉元微僊傳,載詳《真一》。又云:「書成密授青州徐從事,徐乃隱名而註之。」 是源流其實奚辯。此書之註,何啻百餘,惟彭曉、王道為優。如曉得師授受,觀其《明鏡圖》《參同序》亦已詳明,而所註此書,尚自碎雜,故有「畎潧殊流,妍媸互起」 之語,王道所釋,尢為曠涸。今詳《龍虎經》,言雖高古,不若《參同契》之明且決也。其語幽元隱妙,非得聖師叮嚀下手之的,孰敢擬議?如「金來歸性初」 ,乃得稱還丹之下,便接「吾不敢虛說倣傚聖人」 文,則知古聖大賢,非有所師,寧敢虛說也?非師豈成是書也,非師怎合造化也。留此書於世者,聖心道眼也,天梯河筏也,修行人仰賴也。世無此書,則皆趣傍門邪徑,使盲師俗子架空捏怪,相牽引動,挽入地獄爾。世非此書,則天地之間,無修行之旨,無聖人之道也。已。欲成天下之亹亹者,其何以哉?留念深思,惟僊翁其天矣。大凡註書,註者,釋也。其書隱奧難見,解釋以曉後來,故必得一書之本意,必超前人之心地,明徹洞達,所註過於所作之書,方可註釋。否則彼處又不詳,此處又不解,反誤卻後人智慧,低隘了方來耳目,莫謂後之來者,不如今也。倘天生聖哲,欲正救之,則被其濁亂,而不得分其清歸其正矣。其他經書,尚可如此書者。伯陽面拜陰、徐二真人至道之正,其高製雄辭,幽藏奧旨,一字不苟。況以金丹之法之妙,鼎器之穴之用,何啻百件?伯陽止以「金來歸性初」 一語皆盡。宋儒未達,不肯明《周易》之道,總看為卜筮之書,暗藏卻羲文周孔神聖之心,黯卻乾坤順逆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