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8 (1700-1725).djvu/8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右起六月一日至二十九日,凡有十三條事,書青白大小合二十三紙。

「乙未年七月二日夜,七人來:一人姓周,著元華冠,服 綠毛帔,丹霄飛裳,佩流金鈴,年可五十許;侍者四人, 執黃毛節;一人姓王,衣服似周,服紫羽帔,佩流金鈴, 年可四十許;侍者四人,執綠毛節;一人姓茅,著遠遊 冠,元毛帔,紫錦衣,佩流金鈴,年可六十許;侍者三人, 執元毛節,又捧一白牙箱。一人亦姓茅,著芙蓉冠,丹」 毛帔,元繡衣,佩玉鈴,年可六十許;侍者二人,無所執; 一人姓周,著華蓋冠,服雲錦衣,佩玉鈴,年四十餘,名 太賓。侍者五人,報紫毛節;一人姓司馬,著芙蓉冠,服 素羽帔,紫錦衣,佩玉鈴,年四十許。侍者二人,執青毛 節;一人,則樂丞公服如前。侍者五人,丞曰:「今真人來, 向六拜。」子良即起再拜,頓首稽顙,乞《神仙訣》。茅定錄 君曰:「功名已著,無煩苦名,並錄我所關。」周紫陽曰:「一 與爾別,便數百年,我當知如一日爾縈之經生死,一 何苦哉。」司馬括蒼曰:「學道不勤,而得道者乃周生乎。」 茅保命曰:「勤苦之弊,何可勝言,所謂先苦後樂。」王紫 陽曰:「歲月易積,功業難顯。昔聞周生之名,今見周生 之德,宿昔猶固,良可嘉矣。」周大夫曰:「周生年稚而德 奧,識淺而智深,已三生如此。我昔微遊於世,數經詣 之,乃能傾襟抒誠而施仁也。我因欲示之要言,而其 未堪受法,故不授之。今得相見,良亦為欣。」周紫陽曰: 「卿知其根由不?乃吾之弟孫也。昔與其於南海相遇 便別,別來已二百餘年矣。」丞曰:「將告卿,眾真之位第 一,紫陽左真人,治葛衍山周君;第二紫陽右真人,治 嶓冢山王君。」

《周君傳》乃云:「紫陽有左右真人。」 亦不顯。右是王君,不知何名字。

「第三,定錄茅中君第四,保命茅小君,第五蓬萊右大 夫周君,第六括蒼真人司馬先生第七吾也。」此前六 等並真人,前後來者皆仙人,唯馮君是黃庭真人,治 中嶽耳。保命問曰:「粗悉此位不?」子良答:「蒙承垂告,已 解。」定錄君曰:「前遣景上期授子《元真內訣》,遂未修之 邪?」子良曰:「蒙賜《元真經》,即應修用,但洪君前授洞房, 欲且營之成業,故未暇耳。」又告曰:「洞房乃好,得益遲 修,元真專勤者,五年中便得太元玉女侍猶,勸先營 之併修,亦不相妨,子良應爾。」王君曰:「子勤勵之,名籍 雖定,中間縱怠,亦未必得前此功爾,勿輕示人今夕 來事。」周大夫曰:「得仙者,年年月月皆有,但人不知耳。 爾申年當得上拜太極,不者則酉年」也。此期未遠,而 亦復為遙,子勤此中間也。司馬君曰:「子保舉既強,得 業亦美,道必可諧,但其流行之,必不怠也。」子良受旨, 一一謹依。丞曰:「陶隱居事,近亦不無此議,卿姨屢有。」 請二君乃無異,但恐餘處不必允耳。《定錄》曰:「陶某 名錄多闕穿處不的由,縱見由我,我亦不得自任。」中 旬間,富與思和。此保命字也往諸司命間論之,意此必無 若勿卒憂悒。仍云:「吾今去或復尋更來。其間有信書 疏亦可相通。」因以相隨而去。

右一條,七月二日夜受記,書四小青牋,又一片續後。按紫陽兩真、句曲二君,此日若始自降,前六月唯遣侍童耳。《真誥》曰:「周太賓善鼓一絃琴」,是教孫登者,為蓬萊右大夫,即應是也。司馬括蒼內外書傳都不見,又不應是季主乃可,季主兒法育耳,唯見此一來,自後無復所出。隱居此年四月,自得夢應被召,云:「宮府已整,唯作印未成。」意甚惻側,徑向周說。周登向其姨母道如此。姨母乃密營信告潘淵文為條疏作辭牒,令周共奏請後天窗洞隱居,都不知。後方聞有此,亦不復問周可否。至七月十三日事訣。十四日旦,周疏受見示方具耳,止聞此一過而去,屢有。請,是所未究。

乙未年七月三日夜,有九女人來,齊著青衣,絳綠衣, 下紫為腰帶,佩金鈴,鈴下有大符,黑為文書,青上手, 並執板,板白色似玉。見衣縫,縫皆有,如織文綴之。每 縫際,並有小鈴子著之,行輒有聲。其一女則劉元微, 一則陶智安,餘者皆不識,亦不見與語。劉夫人曰:「比 修學稍得新業邪?吾旦往東華,今始還,文書事粗得 了,見爾名已度上東華青簡,甚助為慶。」陶夫人曰:「聞 近齋而俟北斗,大不可言。訝爾標心乃至於此,星亦 未可卒見,積心歲月,所不論耳。」劉夫人因喚諸女曰: 「此周生有凌雲之秀,將可與共語。」一人應曰:「下仙未 敢與高人語。」劉曰:「高下未必可定,伊猶沈滯塵喧,共 啟悟之耳,何高之有?」此女笑曰:「別當相造,今未容言。」 陶曰:「此《段易遷》中有柳妙姬、孫芳華、阮惠香,此三子 學有功夫,得度方諸第八朱臺中受書,並為仙妃,故 令知之。」劉曰:「周生,爾欲之乎?」答曰:「凡蟲鳥非所敢希。」 曰:「爾得希之,所以相告。」陶曰:「夜已深,宜去便欲去。」諸 女曰:「待儂因相隨而滅。」

右一條三日夜所受記,書兩小青紙。按此即是前月所云。「送學簿呈東華還過」 ,而下見趙日,乃更有餘人,兼申嘲謔欲希之辭。夫以涵育兩儀,照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