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7 (1700-1725).djvu/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二,此則世所號北宗者也。又言全真之名自知明君寺 始者,知明哲之字也。咸陽村人凡易名字,初為中孚、 允卿,再為世雄、德威,合今為三也。大定丁亥閏七月 十八日,知明抵寧海州,鈺之夫婦首師事之,遂築室 于其南園,題曰「全真庵。」四方學者咸集。自是凡宗其 道者,皆號「全真道士」云。公以興定己卯受詔見我元 太祖皇帝於祭蠻國,弟子十八太師皆從。庚辰二月 入燕城,辛巳三月踰嶺而北,七月至阿不罕山,壬午 四月見止大雪山之後,癸未五月辭歸。公雖寄跡老 子法中,而心實欲匡濟斯民。天道好生惡殺之言,未 嘗去口,是以上簡帝知,寵賚優渥,金虎玉符,照耀林 谷,亦可謂極外臣之榮矣。觀是帖者,尚當如天書雲 篆,改瞻易視,毋徒弊弊焉,寘議於筆墨之間可也。公 名處機,字通密,世居登州,初隱崑崙山煙霞洞。後主 京師長春宮,嘗自號曰「長春子」云。

《請停齋醮疏》
楊廷和

夫齋醮之事,乃異端邪說,誑惑時俗,假此名目,以為 衣食之計。佛家三寶,道家三清,名雖不同,其寔同一。 虛誕誣罔,聖王之所必禁。在昔梁武帝、宋徽宗,崇信 尊奉,無所不至。一則餓死臺城,一則纍繫金國。廟社 丘墟,生靈塗炭,求福未得,反以召禍。史冊所載,其跡 甚明。若使二君當時左右隨侍皆得正人,何至受禍 「如此哉?」二君且未暇詳論,只如近日劉瑾建「元明宮」, 錢寧建「《石經山》祠」,張雄建「大惠寺」,張銳建壽昌祠,于 經建「碧雲寺」,所費金銀不可勝計。其心本欲求福也, 然皆被誅竄,家底敗亡,略不蒙佛與天尊之庇祐。由 此觀之,則其不足信也明矣。夫何讒邪小人,公肆炫 惑,不遵祖宗法度,不畏天下議論,至「使宮闈之內,修 建齋醮,萬乘之尊親蒞壇場,上惑宸聰,下誑愚俗。以 為福田可種,利益可求,災患可除,祥瑞可致。不知年 來遠近,亢旱風霾災變,彼何不念一經,不誦一咒,以 消弭之乎?南北直隸山東河南流賊往來,焚劫殺戮, 彼何不驅神兵鬼將以掃平之乎?」陛下試以此驗之, 則其無益有損,不待辯矣。且陛下親蒞壇場,行香拜 籙,亦甚勞矣,何不移之以御講筵?修設齋醮,糜費錢 糧,亦甚多矣,何不移之以「賑窮困?」正道異端,不容並 立。心既繫于彼,則必不繫於此。邪說既入,聖賢之《經 訓》自疏,播之天下,傳之後世,其為陛下聖德之累不 少,非止虧損聖治,蠹耗民財而已。

《糾張真人疏》
蔣德璟

臣惟古帝王天保治內,采薇治外。治內在省刑薄賦 以固民心;治外在選將練兵以鞏國勢:並無所謂異 教也。比者敵寇交訌,民不聊生,幸皇上神武英斷,清 理冤獄,蠲免舊逋。近復再行省耕,勸農頻頒,民有再 生之望。而于邊、腹二寇,宵旰惓切,中外翹首,佇見廓 清。乃有「真人張應京《乞渙發三官徽號》」一疏,則臣等 不能無駭者。據《道藏》,並無三官之說,近世始有之。其 經以天官、地官、水官為陳子椿之子,有無不可知。然 既經晉號,而應京復請齋諭中外,一體遵奉,共許慶 賀,則不惟例所不載,其意欲以何為?得無借此簧鼓 愚民,使之奔走供奉以為利乎?抑幾幸差遣,招搖誑 耀以為名乎?近年異教盛行,游惰奸「民,棄農不務逃 入。二氏之徒,脫漏戶口,消減糧丁,不啻千萬。別有《白 蓮》」、《無為》等教,夜聚曉散,所在充塞。若復許之慶賀,其 惑亂有不可勝言者,漢末之黃巾,以妖術授徒,及應 京之祖道陵,以五斗米設教是也。道陵舊事,姑不深 言。自晉及唐,其子孫並無封號。宋崇寧中,始賜號張 繼先為「虛靖先生」,亦並無品級,至元始加真人,稱嗣 天師。高皇帝以「天豈有師」斥之,且以清理釋道二教, 責之臣部。大哉聖謨,一洗元人之陋矣。應京酒肉俗 流,前春祈雪不效而歸,比來沿途祈雨亦不效,反以 得雨誑告,蓋與誦《華嚴經》咒蝗者並笑。破天下之口, 而尚戀京邸,耗蠹不貲,長愚民左道之心,短邊民血 戰之「氣,無益有害,斷可知矣。似宜急逐歸山,以清輦 轂。至其妄瀆宸聽,容臣等照左道惑眾例,依律究處, 伏乞聖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