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7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技,吾無有也。」自度卒不能堪其勞,欲舍之而遊,逾吳

江,出豫章,至南海,復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服藥 為壽,未盡其術,故行且求之。」僕聞而愈疑。往時觀得 進士者,不必若婁君之言,又不能類婁君之文學,又 無納言之大德以為之祖,無比部衛尉以為之知,而 升名者百數十人。今婁君非不足也,顧不樂而遁耳。 因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 其行也。」余既異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 為之言。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處以獨善其身也。 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詔,婁君智可以任職 用事,文可以宣風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進薦 之者。遽而為處士,吾以為非時。將曰:「老而就休耶,則 甚少且銳;羸而自養耶,則甚碩且武。」問其所以處,咸 無名焉。若苟焉以圖壽為道,又非吾之所謂道也。夫 形軀之寓于士,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堯、舜、孔子之 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堯、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 是而壽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雖夭其誰悲?今將 以呼噓為食,咀嚼為神,無事為閒,不厄為生,則深山 之木石,大澤之龜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僕嘗 學于儒術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則窮,以處則乖」,其 不宜言道也審矣。以吾子見私於僕,而又重其去,故 竊言而書之而密授焉。

《黃老先六經論》
宋·羅處約

先儒以太史公論道德,先黃老而後六經,此其所以 病也。某曰:「不然。道者何?無之稱也,無不由也。混成而 生兩儀,至虛而應萬物,不可致詰,況名之曰道?道既 名矣,降而為聖人者,為能知來藏往,與天地準,故黃、 老、姬、孔通稱焉。其體曰道,其用曰神,無適也,無莫也, 一以貫之。胡先而尊?孰後而愧?六經者,《易》以明人之 權,而本之於道;《禮》以節民之情,趣於性也;《樂》以和民 之心,全天真也;《書》以敘九疇之祕,煥二帝之美,《春秋》 以正君臣而敦名教,《詩》以正風雅而存䂓戒」,是道與 六經一也矧!仲尼祖述堯舜,而況於帝鴻氏乎?華胥 之治,太上之德,史傳詳矣。老聃世謂方外之教,然而 與六經皆足以治國治身清淨,則得之矣。漢文之時, 未遑學校,竇后以之而治,曹參得之而相,幾至措刑。 且仲尼嘗問禮焉,俗儒或否其說。余曰:「《春秋》昭十七 年,郯子來朝,仲尼從而學焉。俾後之人敦好問之旨, 矧《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余謂六經之教,化而 不已,則臻于大同。大道之行,則蜡賓息歎。黃、老之與 六經,孰為先而孰為「後乎?又何必繅藉玉帛然後為 禮,筍虡鏞鼓然後為樂乎?」余謂太史公之志,斯見之 矣。惡可以道之跡?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說。病之者可 以觀徼,未可以觀妙。

《刪正黃庭經序》
歐陽修

無仙子者,不知為何人也,無姓名,無爵里,世莫得而 名之。其自號為無仙子者,以警世人之學仙者也。其 為言曰:「自古有道無仙。」而後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 其道,不知無仙而妄學仙,此我之所哀也。道者,自然 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養自 然之生,不自戕賊夭閼,而盡其天年,此自古聖智之 「所同也。禹走天下,乘四載,治百川,可謂勞其形矣,而 壽百年;顏子蕭然臥於陋巷,簞食瓢飲,外不誘於物, 內不動於心,可謂至樂矣,而年不及三十。斯二人者, 皆古之仁人也。勞其形者長年,安其樂者短命,蓋命 有長短,稟之於天,非人力之所能為也,惟不自戕賊, 而各盡其天年,則二人之所同也。」此所謂以自然之 道,養自然之生。後世貪生之徒,為養生之術者,無所 不至,至茹草木,服金石及日月之精光。又有以謂此 外物不足恃,而反求諸內者,於是息慮絕欲,鍊精氣, 勤吐納,專于內守,以養其神。其術雖本於貪生,及其 至也,尚或可以全形而卻疾,猶愈於肆欲稱情,以害 其生者,是謂養內之「術。故上智任之自然,其次養內 以卻疾,最下妄意而貪生。」世傳《黃庭經》者,魏晉間道 士養生之書也。其說專於養內,多奇怪,故其傳之久, 則易為訛舛。今家家異本,莫可考正。無仙子,既甚好 古,家多集錄古書文字,以為玩好之娛。有《黃庭經》石 本者,迺永和十三年晉人所書,其文頗簡,以較今世 俗所傳者,獨為有理,疑得其真。於是喟然歎曰:「吾欲 曉世以無僊而止人之學者,吾力顧未能也。吾視世 人執奇怪訛舛之書,欲求生而反害其生者,可不哀 哉!矧以我翫好之餘,拯世人之謬惑,何惜而不為。」乃 為刪正諸本之異,一以永和石本為定。其難曉之言, 略為注解,庶幾不為訛謬之說惑世以害生,是亦不 為無益。若《大雅君子》,則豈取於此。

《跋唐華陽頌》
前人

右《華陽頌》。唐元宗詔附元宗尊號曰聖文神武皇帝, 可謂盛矣,而其自稱曰「上清弟子」者,何其陋哉!國方其 肆情奢淫,以極富貴之樂,蓋窮天下之力,不足以贍 其欲,使神仙道家之事為不無,亦非其所可冀,矧其 實無可得哉?甚矣,佛老之為世惑也。佛之徒曰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