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7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儒林公議,祥符中行封祀之禮,具造宮觀,以崇符瑞。 時王旦作相,迎合其事,議者或非之。旦謂人曰:「自昔 帝王,或驅騁田獵,或淫流聲色。今主上崇真奉道,為 億兆祈福」,不猶愈於「田獵聲色」之惑邪?

《後山談叢》:北里張生,家世奉道,自謂當為「左元真人, 遂以為稱,為朝元圖」,繪其像於位。後夢為城隍神所 逮,詰而杖之。既覺,臀流血,如嘗杖云。

《清波雜志》:天聖初元,內出聖祖神化金寶牌,令景靈 宮分於在京宮觀寺院及外州名山聖跡之處。牌長 三尺許,厚寸餘,文十二,曰「玉清昭應宮成天尊萬壽 金寶」,背文五曰:「永鎮福地敕。」其周郭隱映虯龍,花葩 之狀,精彩煥耀,封以絳囊,盛以漆匣。或云用王居正 藥金所製,凡不經兵革州郡皆寶藏之。輝嘗見於上 饒天慶觀,蓋留《龍虎山》。

《雞肋篇》:范文正公四子。長子純祐,材高善知人,通兵 書,學道家,能出神。一日方坐觀書,妹婿蔡文以杖擊 戶,神驚不歸,自爾遂失心。然居喪猶如禮,草文正行 狀,皆不誤失。至其得疾之歲,即書曰:「天下大亂。」遂擲 筆于地。蓋其心之定也。

《蒙齋筆談》:「富鄭公少好道,自言吐納長生之術,信之 甚篤,亦時為燒煉丹竈事,而不以示人。余鎮福唐,嘗 得其手書《還元火候訣》一篇于蔡君謨家,蓋至和間 守其母服時書以遺君謨者,方知其持養大概。熙寧 初,再罷相,守亳州,公已無意于世矣。圓照大本者,住 蘇州瑞光,方以其道震東南。潁州僧正顒,世號顒華」 嚴者,從之得法以歸。鄭公聞而致之于亳,館于書室, 親執弟子禮。一日旦起,公方聽事公堂,顒視室中有 書櫃數十,其一扄鐍甚嚴,問之左右,曰:「公常手自啟 閉,人不得與。」意必道家方術之言。亟使取火焚之,執 事者爭不得。公適至,問狀,顒即告之曰:「吾先為公去 一大病矣。」公初亦色微變,若不樂者,已而意定,徐曰: 「無乃大虐戲乎?」即不問,自是豁然,遂有得。顒曰:「此非 我能為,公當歸之吾師。」乃以書謁通圓照,故世言公 得法大本。然公晚年于道亦不盡廢,薨之夕,有大星 隕于寢洛,人皆共見之,豈偶然哉?

《避暑錄話》:歐陽文忠公平生詆佛老少,作《本論》三篇, 于二氏蓋未嘗有別。晚罷政事守亳,將老矣,更罹憂 患,遂有超然物外之志,在郡不復視事,每以閑適飲 酒為樂。時陸子履知潁州,公客也,潁乃其所卜居,嘗 以詩寄之,頗道其意,末云:「寄語瀛洲未歸客,醉翁今 已作仙翁。」此雖戲言,然神仙非老氏說乎?世多言公 為西京留守推官時,嘗與尹師魯諸人遊嵩山,見蘚 書成文,有若「神清之洞」四字者,他人莫見。然苟無神 仙則已,果有,非公等為之而誰?其言未足病也。公既 登政路,法當得墳寺,極難之,久不敢請。已乃乞為道 宮,凡執政以道宮守墳墓,惟公一人。韓魏公初見奏 牘,戲公曰:「道家以超昇不死為貴。」公「乃使在丘壟之 側,老君無乃卻辭行乎?」公不覺失聲大笑。

《續明道雜志》:「有奉議郎丁綖者,某同年進士也。嘗言 其祖好道,多延方士。常任荊南監兵,有一道人禮之 頗厚。丁罷官,道人相送,臨行出一小木偶人,如手指 大,謂丁曰:『或酒盡時,以此投缾中』。」丁離荊南數程,野 次逢故舊,相與飲酒。俄而壺竭,丁試取木偶投缾中, 以紙蓋缾口。頃之,聞木人觸缾紙有聲,亟開視之,芳 酎溢缾矣。不知後如何。

《東坡志林》:「紹聖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請 羅浮道士鄧守安拜奠北斗真君。將奠,雨作,已而清 風肅然,雲氣解駮,月星皆見,魁標皆爽。徹奠,陰雨如 初。謹拜手稽首而記其事。」

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連州有黃損僕射者,五代時人, 僕射蓋仕南漢也,未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所 存亡,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復歸,坐阼階上,呼 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云:『一別人間 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惟有門前鑑池水,春風不 改舊時波』。」投筆竟去,不可留。子歸,問其狀貌,孫云:「甚 似影堂老人也。」連人相傳如此。其後頗有祿仕者。 章察字隱之,本閩人,遷於成都數世矣。善屬文,不仕, 晚用大守王素薦,賜號沖退處士。一日,夢有人寄書 召之者云:「東嶽道士書也。」明日與李士寧遊青城,濯 足水中,察謂士寧曰:「腳踏西溪流去水。」士寧答曰:「手 持《東嶽》寄來書。」察大驚,不知其所自也。未幾,察果死。 其子祀,亦以逸民舉仕,一命乃死。士寧,蓬州人也,語 默不常,或以為得道者,百歲乃死。

魯應龍《括異志》:有人好道,不知其方,朝夕拜一枯樹, 輒云:「乞長生。」如此二十八年不倦。一旦木生紫花,甘 津如蜜,食之即仙去。

《宋史燕瑛傳》:「瑛歷廣東轉運判官,進副使,加直祕閣。 時方尚老氏教,瑛言守臣任滿考課,乞以興崇教法、 拯葺道宮為善最。從之。」

《王俊義傳》:「俊義字堯明,遊學京師,資用乏,或薦之童 貫,欲厚聘之,拒不答。林靈素設講席寶籙宮,詔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