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9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稱之。梁武帝窮土木,飾塔廟,人無稱焉。陛下若節用 愛人,當與夏后齊美,何必勞人動眾,踵梁武遺風乎! 及制作之初,支費尚淺,人貴量力,不貴必成;事貴相 時,不貴必遂。陛下若回思慮,從人心,則聖德孝思,格 於天地,千福萬祿,先後受之,曾是一寺較功德邪?」書 奏未報,復上言:「王者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必稽於眾 而順於人,則自然之福,不求而至;未然之禍,不除而 絕。臣聞神人無功者,不為有功之功;聖人無名者,不 為可名之名。不為有功之功,故功莫大;不為可名之 名,故名莫厚。古之明王,積善以致福,不費財以求福; 修德以銷禍,不勞人以攘禍。陛下之營作,臣竊惑之。 若以為功,則天覆地載,陰施陽化,未曾有為也;若以 為名,則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未曾有待也。若以致福, 則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不在費財;若以攘禍,則方務 厥德,罔有天災,不在勞人。今興造趨急,人徒竭作,土 木並起,日課萬工,不遑食息,榜笞愁痛,盈于道路,以 此望福,臣恐不然。陛下戢定多難,勵精思治,務行寬 仁,以幸天下。今固違群情,徇左右過計,臣竊為陛下 惜之。」不納。

《高霞寓傳》:霞寓位既高,言多不遜。帝欲罷其兵,益自 憂,乃上私第為佛祠,請署曰「懷恩」,以塞帝疑。

《佛祖統紀》。「穆宗長慶元年。幽州節度使劉總上表請 出家。帝不許。總乃以印付留後。自剃髮為僧。以私第 為寺。帝乃從其志。封為大覺師。賜僧臘五十。寺名報 恩。」

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寺慶雲,見文殊大 士乘獅子於空中,從者萬眾。」上遣使供萬菩薩。是日, 復有慶雲見於寺中。

《桂苑叢談》:太保令狐相出鎮淮海,日支使班蒙與從 事俱遊大明寺之西廊,忽睹前壁題云:「一人堂堂,二 曜重光,泉深尺一,點去冰旁。二人相連,不欠一邊。三 梁四柱烈火燃,添卻雙勾兩日全。」諸賓至而顧之,皆 莫能辨,獨班支使曰:「一人非大字乎?二曜者日月,非 明字乎?尺一者寸土,非寺字乎?點去冰旁,水字也;二 人相連」,天字也;「不欠一邊」,下字也;「三梁四柱烈火燃」, 無字也;「添卻雙勾兩日全」,比字也。以此觀之,得非「『《大 明寺》水天下無比』八字乎?」眾皆恍然曰:「黃絹之奇智, 亦何異哉!」讚歎彌日,詢之老僧,曰:「頃年有客獨遊,題 之而去,不言姓氏。」

《酉陽雜俎》:「慈恩寺,唐三藏院後簷階,開成末有苔,狀 如苦苣,初于塼上,色如藍綠,輕嫩可愛。」

高郵縣有一寺,不記名,講堂西壁枕道,每日晚,人馬 車轝影悉透壁上,衣紅紫者影中鹵莽可辨。壁厚數 尺,難以理究,辰午之時則無。相傳如此二十餘年矣, 或一年半年不見。

武宗元年,戎州水漲,浮木塞江。刺史趙士琮召水軍 接木,約獲百餘段。公署卑小地窄不復用,因併修開 元寺。後月餘日,有夷人逢一人如猴,著故青衣,亦不 辨何製,云:「關將軍差來採木,今被此州接去,不知為 計,要須明年卻來取。」夷人說於州人,至二年七月,天 欲曙,忽暴水至州城,臨江枕山,每大水猶去州五十 餘丈,其時水高百丈,水頭漂二千餘人。州基地有陷 深十丈處,大石如三間屋者,堆積於州基,水黑而腥, 至晚方落。知州官虞藏𤣱及官吏纔及船投岸。旬月 後,舊州地方乾,除大石外更無一物,惟開元寺元宗 真容閣去本州十餘步,卓立沙上,其他鐵石像無一 存者。

《私訶條國》,《金遼》山寺中有石鼉,眾僧飲食將盡,向石 鼉作禮,於是飲食悉具。

《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五年秋七月庚子,敕「併省天 下佛寺,中書門下條疏聞奏。據令式,諸上州國忌日, 官吏行香於寺,其上州望各留寺一所,有列聖尊容, 便令移於寺內。」敕曰:「上州合留寺,工作精妙者留之, 如破落,亦宜廢毀。其合行香日,官吏宜於道觀。」 《尚書故實》:「京城佛寺,率非真僧,曲檻迴廊,戶牖重複。 有一」僧室,當門有櫃,扃鎖甚牢。竊知者云:「自櫃而入, 則別有幽房邃閣,詰曲深嚴,囊橐奸回,何所不有?」 《記事珠》胡陽白壇寺幡剎,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知 何故,因號「怯夜幡。」

《學佛考訓》:唐宣宗初依鹽官為沙彌,避宮掖之厄也。 住水西寺,更名資聖。嘗作《口號》有云:「樓閣凌雲接爽 溪,鐘聲遙與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報道風光在 水西。」爽溪,即月河也。今秀州北城外三四里,地近月 河,有古資聖寺存焉,一名萬壽。

《聞見後錄》:唐昭宗為朱全忠劫遷洛陽,至陜,以何皇 后臨蓐,留青蓮佛寺行宮,全忠怒,逼行甚急。今寺中 佛坐蓮花葉上,有當時宮人書「願皇后早降生」,墨色 如新。

《北夢瑣言》:唐渤海王太尉高公駢鎮蜀日,因巡邊至 資中郡,舍於刺史衙。對郡山頂有開元佛寺,是夜黃 昏,僧禮讚螺唄間作,渤海命軍候悉擒械之,來晨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