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94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式。

永明十年。竟陵王子良。啟進沙門。於殿戶前誦經 按《南齊書世祖本紀》。不載 按《竟陵王子良傳》。永明 十年。世祖不豫。詔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子良 啟進沙門於殿戶前誦經。世祖為感。夢見優曇缽華。 子良按佛經宣旨。使御府以銅為華。插御床四角。 永明十一年。詔公私不得出家及起立塔寺。惟年六 十聽朝「賢選序。」

按《南齊書世祖本紀》,「永明十一年秋七月,上不豫,戊 寅大漸,詔曰:『我識滅之後,靈上慎勿以牲為祭,惟設 餅茶飲、干飯酒脯而已。顯陽殿玉像諸佛及供養,具 如別牒,可盡心禮拜供養之。應有功德事,可專在中。 自今公私皆不得出家為道,及起立塔寺,以宅為精 舍,並嚴斷之。惟年六十必有道心,聽朝賢選序』。」

高宗   年建皈依寺造千佛金像

按《南齊書高宗本紀》。不載 按《佛法金湯編》。「齊明帝 嘗持六齋。修十善。誦法華般若等經。建皈依寺。造千 佛金像。」

高祖天監四年作水陸大齋詔天下寺院擊鐘以救地獄之苦

按《梁書高祖本紀》不載。 按《佛祖綱目》。初武帝夢神 僧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為作水陸大齋救 拔之。」帝乃扣沙門惟誌,勸帝尋經,必有因緣。帝乃取 佛經,躬自披覽。創造儀文,三年乃成。於夜捧文停燭, 白佛曰:「若此文理協聖凡,願拜起時,此燈自明。或儀 式未祥。燈暗如故。」言訖投地。一禮初起,燈燭盡明。天 監四年二月十五日,於鎮江金山依議修設。《誌》又嘗 假帝神力令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救之。曰:「夙生定業 不可頓滅。惟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詔天下寺院擊 鐘當舒徐其聲。

大通元年車駕幸同泰寺捨身

按《梁書高祖本紀》:大通元年「三月辛禾,輿駕幸同泰 寺捨身。甲戌,還宮,赦天下。」

中大通元年輿駕幸同泰寺捨身公卿以下以錢奉贖

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元年,「秋九月癸巳,輿駕幸 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 億萬奉贖。冬十月己酉,輿駕還宮,大赦,改元。」

按《魏書蕭衍傳》:「衍崇信佛道,於建業起同泰寺,又於 故宅立光宅寺,於鍾山立大愛敬寺,兼營長干二寺。 皆窮工極巧,殫竭財力,百姓苦之。曾設齋會,自以身 施同泰寺為奴。其朝臣三表不許,於是內外百官共 斂珍寶而贖之。衍每禮佛,捨其法服,著乾陁袈裟,令 其王侯子弟皆受佛誡,有事佛精苦者,輒加以菩薩」 之號。其臣下奏表上書,亦稱衍為皇帝菩薩。衍自以 持戒,乃至祭其祖禰,不設牢牲。時人皆竊云:「雖僭司 王者,然其宗廟實不血食矣。」衍未敗前,災其同泰寺。 衍祖父墓前石麟一旦亡失,識者咸知其將滅也。 中大通三年,兩幸同泰寺說經。

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三年冬十月己酉,行幸同 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眾說《大般涅槃經》義,訖於 乙卯。十一月乙未,行幸同泰寺,高祖升法座,為四部 眾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訖於十二月辛丑。 中大通五年,幸同泰寺,發《摩訶般若經》題。」

按《梁書高祖本紀》:「中大通五年二月癸未,行幸同泰 寺,設四部大會。高祖升法座,發《金字摩訶般若經》題, 訖於己丑。」

按《學佛考訓》:梁武帝自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感天 雨花,地變金色,時謂之「佛心天子。」

大同三年修長干寺阿育王塔輿駕幸寺設無礙大會請佛舍利還臺供養

按《梁書高祖本紀》:「大同三年八月辛卯,輿駕幸阿育 王寺,赦天下。」

按《續文獻通考》:大同三年八月,脩長干寺阿育王塔, 出佛爪髮舍利。幸寺,設無礙會,大赦。帝自受具,寢處 略同沙門帝改造阿育王佛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 爪髮。髮青紺色,眾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 屈為蠡形。按《僧伽經》云:「佛髮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 《三昧經》云:「我昔在宮沐頭,以尺量髮,長一丈二尺,放 己右旋,還成蠡文」,則與帝所得同也。阿育王即鐵輪 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度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 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吳時有尼居其地,為小精舍, 孫綝尋毀除之,塔亦同滅。吳平後,諸道人復於舊處 建立焉。晉元帝初年,更脩飾之。至簡文咸安中,使沙 門安法程造小塔,未及成而亡。弟子僧二,繼而脩立。 至孝武太元九年,上金相輪及承露。其後有西河離 石縣胡人劉薩何,遇疾暴亡,而心猶暖,其家未敢便 殯,經七日更蘇。說云:有兩吏見錄,向西北行,不測遠 近,至十八地獄,隨報重輕,度諸楚毒。《觀世音》語云:「汝 緣未盡,若得活,可作沙門。」洛下、齊城、丹陽、會稽,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