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因水漿故也。設有患者,必因傷於乳食也。若春時病 吐瀉者,多因於風;夏時病者,多因於熱;秋時病者,多 因於冷。凡治吐瀉者,必當審其時候,觀其形證,察其 溫涼寒熱,如此則無誤矣。

傷風吐瀉

傷風吐瀉,身溫,乍涼乍熱,呵欠煩悶,多睡,口中氣粗, 如先已曾經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由脾肺受 寒,不能入脾也。更有五臟兼見之證,發散者,大青膏 服之,補脾者,後服「益黃散。」此錢乙所用藥也。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乳。呵欠煩悶。口中氣熱。飲水 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 中津液。以止其渴。錢乙用白朮煎湯服之。然後發散 風冷。亦用大青膏。又云:吐瀉昏睡露晴者。胃虛熱也。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也。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呵欠悶亂,不渴,哽氣, 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先補 脾。錢乙先用益黃散,後發散其風,用大青膏。此二病 於春冬多也。

傷食吐乳

吐瀉乳食不化,其吐及糞皆有酸臭氣者,此傷食吐 瀉也。凡吐乳瀉黃赤者,傷熱乳食也。若吐乳,瀉青白 者,傷冷乳食也。竝宜微下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 滯藥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內,壯熱不乳,大便乳不消化,或白 色者,是傷乳,當微與下,後和胃。氣虛者以緩化滯藥 漸磨化之。

吐瀉在初生三日已上至十日,身溫涼,不思乳,大便 青白,乳不消化,此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瀉 其所實者,而補其脾胃虛者也。

吐瀉有兼臟證者,兼肺則睡露睛喘氣,兼心則驚悸 飲水,兼脾則困倦饒睡。吐瀉乃脾胃之本病兼肝則呵欠煩悶; 兼腎則「不語畏明。」

冷熱吐瀉

吐瀉在五月中已後,身壯熱者,此熱也。小兒臟腑中 十分中九分熱,此因傷熱乳,或胃熱入內,吐乳不消, 瀉深赤色,宜與解熱《錢乙》用「玉露散。」

吐瀉在六月中已後,身大溫而似熱,臟腑中六分熱, 四分冷也。嘔吐,乳食不消,瀉色黃多白少似褐,或食 乳,或不食乳,宜少補脾而大解熱。錢乙「少用益黃散, 多用玉露散。」更宜審察冷熱,如兒大熱瀉色赤黃者, 此熱多依五月中後治之。

吐瀉在七月中已後,身溫,臟腑中三分熱,七分冷也。 不能食乳,多似睡,悶亂哽氣。長出氣,睡露睛、脣白、多 啘而不渴錢乙於食前令多服「補脾益黃散」,於食後 少服「解熱玉露散。」更宜相度冷熱。若身大溫瀉後黃 者。依六月中已後為治也。

吐瀉在八月中已後。身冷。無陽也。不能食乳。乾啘瀉 青褐水。錢乙只用益黃散補脾。不可下。

吐瀉所論冷熱時月,此以中原之地言。今較之江浙, 則氣候不同。今江浙之地,二三月尚寒,四五月溫暖, 六月入伏之後纔熱,七月熱盛,八月熱尚未退,雖冬 月晴多便暖,雖夏月陰多便寒,不可概以中原冷熱 時候,便為定論。《經》所謂「東西南北之異地,溫涼寒熱 之異宜。」況每歲寒熱,自隨時令早晚,難以拘定月日 也。「候之」者。乘其至也。謂至其熱則從熱治;至其溫,則 從溫治;至其寒則從寒治;至其涼則從涼治。此乃隨 四時之氣。各適其宜。

吐瀉於夏秋大熱之時,伏暑傷冷,則心臟煩躁,小便 不利,清濁不分,陰陽二氣相干,名曰「氣亂。」亂於腸胃 之間,名曰「霍亂。」其證乘熱傷冷,氣逆而喘,腹脅脹滿, 身熱脈亂,頭痛體疼,如傷寒之狀,上即大吐,下即大 瀉,重者四肢厥冷,腳脛轉筋。法當調順其氣,分別清 濁,升降陰陽。若只伏暑吐瀉者,則小便不利,其證雖 與上證稍同。而輕非霍亂比。瀉色赤黃。此但只名伏 暑吐瀉。不為霍亂也。

治霍亂吐瀉。若熱多而渴者,五苓散。寒多不渴,而心 腹身體疼痛,及煩躁渴不能飲者,可服理中湯。寒甚 腹痛轉筋,四肢拘急者,理中湯加附子。汗出惡寒,手 足厥冷,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竝四逆湯。 已上諸證病可與香薷散服之,以他藥不能療此證 也。治伏暑吐瀉。若小便不利,與五苓散利小便,及與 香薷散解伏暑。《坯蓮散》「《救生丹》止吐。」

吐瀉不拘何時,則令脾胃虛弱,多致生風,而為脾風 慢驚也。以脾土衰而肝木來刑故爾。當補脾胃,不令 困弱,則風不生而病易愈也。

吐瀉已定未定,煩渴者,皆津液內耗也。不問新久,宜 煎錢乙白朮散,使滿意取足飲之,多即愈好。不爾,即 津液內耗,而引飲不止,內生其熱,外邪相干,則證變 百端,以成他病,漸至危困也。

《陳治幼幼近編》

吐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