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兒熱吐者,因多食甘甜炙煿之物,或乳母膏粱厚 味,胃經積熱,或夏間暑氣內伏於胃所致。若肌肉瞤 動,煩熱作渴者,暑傷胃氣也,先用香薷散,次用竹茹 湯。若吐乳色黃,不能受納者,胃經有熱也,先用瀉黃 散,次用人參安胃散。若吐出酸穢者,乳食內停也,用 「保和丸。」吐乳不消者,胃氣弱也,用異功散。吐而少食, 腹痛欲按者,脾氣虛也,用六君子加木香。凡諸證,當 驗其手指,熱則胃熱,冷則胃寒。熱用瀉黃散,寒用理 中湯,不熱不寒,異功散調之。

毒氣吐

《巢氏》云:「春夏以湯與兒,腸胃脆弱,不勝藥勢,遂吐下 不止,藥熏臟腑,煩惱頓乏,為中毒氣吐下。」

傷乳吐

乳下嬰兒乳哺太過,或兒睡著而更。乳豈有厭足, 以致脾不能運,胃不能受,滿而溢,故令嘔吐。長此不 已,遂致慢驚,可不慎乎。此候但令節乳為上,甚者宜 暫斷乳,先令乳母服調氣之劑,兒服消乳丸,化乳消 食為上。若吐自口角出,即是乳多不能消化滿溢之 證,非病也,不可妄投他治吐藥。凡吐乳直出而不停 留者,謂之哯乳,但以炒麥芽三錢,橘紅一錢丁香三 分水煎服之立止。

論瀉之源,有冷瀉、熱瀉、傷食瀉、水瀉、積瀉、驚瀉、風瀉、 臟寒瀉、疳積、釀瀉,種種不同,各分於後。

冷瀉多是白水,瀉密而少,腹痛而鳴,眉皺目慢,面帶 白色,額有汗,多用沖和飲、當歸散合和水煨薑煎服, 并守中湯、參苓白朮散、益中膏、沉香檳榔丸治之。 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弔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 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先用五苓散或大順飲,次 以錢氏白朮散主之,香薷散亦佳。

傷食瀉,乃脾胃素弱,復為生冷果食所傷,故大便不 聚而瀉。或因乳母餐生冷肥膩之物,自乳而過,亦能 作瀉。面脣俱白,瀉稀而少,或如壞雞子,腥臭異常,身 形黃瘦。宜先溫正胃氣,次理積,而後固脾。沖和飲、當 歸散合和煨薑、棗子煎服。理積兒大者,烏犀丸;小者, 化癖丸、三稜散、固脾,和中散、醒脾散。

水瀉,謂之「洞泄。」乃陰陽不順,水穀不分,瀉黃水而小 便少,番次密而無度。是夏秋之際,晝則解衣取涼,夜 則失。蓋感冷,冷熱相激,清濁渾亂,或因母自熱中來, 乳有熱氣,遽以哺之,令兒脾胃不和,水穀交雜而下。 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半夏,水薑煎服,分 正陰陽。或先用大順飲、溫白湯調下,香薷散調中止 補。「錢氏白朮散。」六和湯亦好。

積瀉脾氣虛弱,乳食入胃,不能運化,積滯日久,再為 冷食所傷,傳之大腸,遂成泄瀉,留連不止,諸藥無效。 蓋以積在脾胃,積既未除,何由得愈?宜先除積,後止 瀉,瀉止實脾,則病除矣。三稜散、烏犀丸,續用沉香檳 榔丸、參苓白朮散、和中散、香橘餅調理。

驚瀉糞青如苔,稠若膠粘,不可便止,但鎮心抑肝,和 脾胃,消乳食,斯為治法。先投五苓散,次用三稜散,水 薑、倉米煎服,或三解散,神麴生薑煎湯調服,及沉香 檳榔丸、不驚丹調治。

風瀉慢驚,大病後有之。其糞稀黃褐色,或夾食不消, 乳食同下,此因脾虛所致。或夾黑褐色者屬腎,蓋脾 虛為腎水所乘故也。若久不進飲食,再有驚搐,宜疏 腎水,去脾風,次補脾則自愈,庶無復作之患。疏腎水, 㕮咀,五苓散加黑牽牛,半生半炒,并薏苡仁,水薑煎 服。去脾風,瀉黃散;調脾氣,參苓白朮散。

臟寒瀉糞如青竹色,不稀不稠,或下青水,未瀉時腹 痛而鳴,叫哭方瀉。多是生來三五月內有此,周歲則 無。始因斷臍帶短,風冷自外逼內,而成此疾。先用沖 和飲水,蔥白煎投,溫中解表;次以當歸散水煨薑煎 服,及投勻氣散、理中湯。

疳積釀瀉,其候面色痿黃,腹脹腳弱,頭大項小,髮稀 且豎,肌肉消瘦,不思飲食,晝涼夜熱,或腹內有癥癖 氣塊,瀉則顏色不等,其臭異常,其瀉有時,或一月半 月旬日一番,自瀉自止,名為「疳積釀瀉。」先以當歸散 加三稜、陳皮,水薑煎服,次投烏犀丸、沉香檳榔丸,及 化癖丸、蘆薈丸、沒石子丸。兒最小者,難下丸子,止投 三稜散、快膈湯。自然痊愈。

若瀉或痢,青色,甚而淡黃夾白,寒多熱少,此陰邪勝 陽,宜用守中湯、胃苓湯與服,扶表救裡。方進當歸散 加陳皮、紫蘇,水薑、糯米煎服;亦宜和解理中湯,清米 飲,空心調服,溫脾去濕,益氣清神。寒盛者,理中湯內 加熟附子,水、薑、棗煎服;次投南星、腹皮,飲水、薑煎服, 和脾胃,去陰邪。

若瀉或泄,色青淡而有沫黃稠,熱多寒少,亦致面黃 肌瘦,煩躁不寧,宜以㕮咀五苓散加薏苡仁、車前子, 水薑煎服,解散餘邪。仍用茵陳蒿、梔子仁煎湯,調細 末五苓散溫服,退黃色,消陽毒;及當歸散,水薑棗煎 投,或服萬安飲、四神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