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脈遲數,即太過不及,而病生焉。善療治者,鬱則分之,逆則順之,停則利之,滯則降之。」 調理之法,先宜順氣。大抵嬰孩氣順則易治,此方分氣,與《分水糓》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大效神功救生丹

治小兒氣虛喘急,四肢浮腫,肚腹脹急,衝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祕。皆因久停虛積,榮衛不順,宜用推去其惡毒之氣。

雄黃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乾薑二錢。

右件用米醋一盞,以巴薑就煮令乾,去薑不用,將巴豆出油,和雄朱研勻,雪糕丸如麻子大,每一歲三丸,並用酒浸赤芍藥,以少許送下。

退腫散氣方

赤小豆、 陳皮、 蘿蔔子、 炙甘草各半兩

木香炮,七分

右為粗末,薑棗煎服,大小加減。

分氣飲幼幼近編下同

治肚腹膨脹。喘急煩悶。

桔梗 茯苓 陳皮 桑皮 大腹皮 枳殼 草果 蘿蔔子 蘇子 蒼朮 厚朴 木通 半夏 木香

「小便不利。」 加澤瀉。

傷食。加「神麴麥芽、砂仁。」

補脾飲

治脾虛肚腹膨脹,四肢面目浮腫。

人參 白朮 半夏麴 蘿蔔子 茯苓 砂仁 木香 陳皮 蒼朮 神麯 車前子 大腹皮。

塌氣丸

蘿蔔子、 木香、 陳皮, 莪朮、 五靈脂、 牽牛、 神麴。

打麪糊為丸。一歲十丸。

參苓散幼幼類集下同

治「小兒受溫,身痛,面浮,發熱惡風,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朮 豬苓 澤瀉 乾薑炮,各一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右咀,入燈心十莖,車前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

治小兒寒溫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擡舉疼痛。

人參 白朮 蒼朮 茯苓 半夏 陳皮。

厚朴薑炒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右咀,水煎,不拘時服。

單方

治小兒下痢,腹大且堅,以故衣帶垢者,切一升,水三 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千金方下同

又方腹上摩衣中白魚,亦治陰腫。

治少小腹脹滿,「燒父母指甲灰,乳頭上飲之。」

又方「車轂中脂,和輪下土如彈丸」,吞之立愈。

小兒腹脹,用蘿蔔子、紫蘇梗、陳皮、乾薑各等分,甘草 減半,食減者加白朮煎服。平治會萃

《黃瘦腹脹》:「乾雞糞一兩,丁香末一錢,蒸餅丸小豆大, 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儒門事親

小兒腹脹,半夏末少許,酒和丸粟米大。每服二丸,薑 湯下,不瘥加之。或以火炮研末,薑汁調,貼臍亦佳。子母 祕錄下同

小兒煩滿欲死:雞子殼燒灰,酒服方寸匕。

小兒腹脹:韭根擣汁和豬脂煎服一合,間日一服,即 愈。

小兒腹脹,或腹皮青色,不速治,須臾死。胡粉、鹽熬色 變,以摩腹上。

小兒浮腫:天羅燈草、蔥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普濟 方下同

用絲瓜、燈草、蔥白等分,煎濃汁服,并洗之。

小兒腹脹,水氣流腫,膀胱實熱,小便赤濇:牽牛生研 一錢,青皮湯空心下。一加木香減半丸服。鄭氏小兒方 小兒虛腫,頭面陰囊俱浮:用史君子一兩去殼,蜜五 錢,炙為末,每食後米湯服一錢。簡便方

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黑牽牛各二兩,炒取頭末,井 華水和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蘿蔔子煎湯下。聖濟總錄 小兒疳利肚脹:用雞子一個,開孔,入巴豆一粒、輕粉 一錢,用紙五十重裹,於飯上蒸三度,放冷去殼,研入 麝香少許,糊丸米粒大。食後溫湯下二丸至三丸。經驗 方

退腫散氣用白朮炒、木香、炮、甘草炙、茴香、炮、青皮各 半兩,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共為 末,米飲調下。證治準繩下同

又用「錢氏益黃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蘿蔔子,去訶子, 為末。大小加減,米飲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