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風論

「小兒血氣柔弱,肌肉脆薄。若寒溫失度,則皮膚開,為 風邪所中,始著俞穴而行經脈,次隨氣血而入腑臟, 從其所著,即生病焉。」其入腑臟者,唯心肺二臟居膜 鬲之上,空隙之處,又俞穴亦在於上,故風乃易中。而 有患者,其狀昏困不省,手足抽掣,心胸滿,氣短多汗, 此尤為急。大抵其餘腑臟,皆居膜鬲之下,疊實之處, 又俞穴亦在於下。故風乃難中而無患者。其入於經 脈者。為病甚多。今採其有患者具之。風痙者。一云風痓「風 邪傷中陽經也。或因解脫,或臍瘡未合,為風所傷,皆 令發痙。其狀口噤不開,項背身體強直,耳中策策而 痛,一向昏憒不省,其脈如弦直上下也。」雖與驚癇相 似,然發而時省身輭者,驚癇也。若發不時醒,身鞕強 直者,風痙也。其卒然身痙者死。凡角弓反張者,亦由 風傷陽經也,故令背腰反折,不能俛屈,如角弓之狀, 此亦頗似痙病,然痙病身體強直,此病身體反折,所 以異也。中風口噤者,手三陽之筋,入絡頷頰,足陽明 之筋,上夾於口,風邪中於諸陽之筋,使機關攣急不 利,故使口噤不能開也。診其脈遲者,主中風。拘攣及 不隨者,風邪寒熱入於經絡,搏於筋脈,筋脈受邪,冷 則四支拘攣,熱則緩縱不隨也。診其脈脈急細如弦 者,筋急拘攣也。若脾脈緩弱者,四支不隨也。中風口 眼喎斜者,由風邪入於頷頰之筋,其脈偏急,故令口 眼喎斜,目不能平視,語不能正也。診其脈,浮而遲者, 可治。又云:夜臥當耳有隙,因風入耳,亦令人口喎也。 中風「不省」者,由風邪先中於陰,病發於五臟。其狀 奄忽不知人事,喉中噫噫有聲,舌強不能言,汗出身 軟,眼下鼻兩邊,人中左右,有色白,可治;若一黑一赤, 吐沫者,難治。汗不出,體直者死。

三疰論

小兒疰病有三:一者鬼疰。小兒神魂氣弱,早晚抱持, 出入無時,為鬼厲邪氣所干。其候皮膚掣痛,游易無 常,或心腹刺痛,夭矯悶亂,迺名中惡。甚者卒致於死, 緩者延引歲月,更變沉滯,以至於死。又注傍人。二者 尸疰。人腹中有蟲曰「尸疰。」小兒血氣嫩弱,邪氣外傷, 留滯身中,尸蟲移引,相乘為病。其候沉沉嘿嘿,不知 的病之處,或寒或熱,或心腹悶痛,涉引歲月,遂至於 死。又注傍人,三曰蠱毒。疰謂諸毒蟲之中,有一能噉 其餘者,即為之最,名之曰蠱。或因人作,或因引注,隨 飲食入小兒腹中,食兒臟腑,其候心腹刺痛,懊悶欲 絕,利下無時,或便血片。急者即死,名曰中蠱之毒,緩 者涉引歲月,以至臟爛乃死。又注傍人。

增損續命湯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卒中風惡毒,及久風四肢角弓反張不隨,并軃。僻,不能行步:

麻黃 甘草 桂心各一兩 芎藭 葛根

升麻 當歸 獨活各十八銖 人參 黃芩 石膏各半兩 杏仁二十枚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六升煮麻黃,去上沫,乃納諸藥,煮取一升二合。「三歲兒分為四服,一日令盡,少取汗,得汗以粉粉之。」

石膏湯

治小兒中風,惡痱不能語,口眼了戾,四肢不隨。

石膏一合 麻黃八銖 甘草 射干 桂心 芍藥 當歸各四銖 細辛二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內餘藥,煮取一升。三歲兒分為四服,日三。

大黃牡蠣湯

治「少小中風,狀如欲絕。」

大黃 牡蠣煅 龍骨煅 瓜蔞根 甘草 桂心各二十銖 赤石脂 寒水石各六銖

右八味,㕮咀,以水一升,內藥重半兩,煮再沸,絞去滓。「半歲兒服如雞子大一枚,大兒盡服,入口中即愈。」 汗出粉之。藥無毒,可每日二服。

有熱加大黃

不汗加麻黃

無寒水石𥐚硝代之

二物石膏湯

治少小中風,手足拘急。

石膏如雞大子大一塊,碎 真珠一兩

右以水二升,煮石膏五六沸,內真珠,煮取一升,稍稍分服。

桂枝湯

治少小中風。脈浮發熱。自汗項強。鼻鳴乾嘔。

桂心, 生薑, 甘草, 芍藥各一兩, 大棗四枚。

右五味,㕮咀三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

二物驢毛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