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故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兒性執拗,凡平日親愛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 則心思,思則傷脾,昏睡不食,求人不得則怒,怒則傷 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平日未親愛之人,未見之 物,不可使之見,見則驚,驚則傷心。凡未見之人,不可 使之近,迫近則恐,恐則傷腎,令兒成癇,此皆客忤病 也。」今之為父母者,則稱所畏者以止之,如長老止夜 啼之故事。為醫者。因兒不服藥。則持鍼以搏灸以迫 之。令兒生病。

《魯伯嗣學嬰童百問》

風證風熱

小兒中風者,以其血氣未定,寒溫失調,內則盛熱蘊 蓄,外則腠理開虛,故風邪乘其外虛而暴中之。其狀 昏不知人,壯熱狂躁,搐掣氣麤,口噤涎潮是也。心中 風則偃臥不能傾側,發熱失音,其舌焦赤。若汗流脣 赤者可治,灸心俞,或脣間白黑青黃,乃心壞為水,或 面目青黑,時時竦動者,竝不治。肝中風則踞坐不得 低頭,左脅疼痛,諸筋攣急,頭目轉動,上視多怒,其目 青,若遶兩目,連額微青,脣青面黃者可治,灸肝俞。大 段青黑,其目一黃一白,不治。腎中風,則踞坐面浮,腰 脊痛引小腹,其耳黑,若兩脅未有黃色起者可治,灸 腎俞,或脅間如黃土,髮直而齒黃赤者不治。肺中風, 則偃臥胸滿,喘急咳嗽,躁悶汗出,其「鼻白,若目下至 鼻四圍及脣口皆白色,可治,灸肺俞。」或色帶黃,乃肺 壞為血,不治。脾中風,則踞坐腹滿,皮肉瞤動,四肢不 收,其脣黃,若一身通黃,口吐鹹涎者,可治,灸脾俞。或 手足青而厥冷者,不治。凡人為風邪所中,皆自背上 五臟俞而入。風入於頷頰之間,則口喎而牙噤,風塞 於咽喉聲音之間,則語不出而失音。風與氣搏,氣與 痰隔,則喉間如鼾䶎之聲響。是風也,始入於膚腠,次 達於經絡,而搏於經脈。筋得寒則拘急攣痛,得熱則 緩弛不隨。風挾寒邪,即攣急也;風挾熱氣,即緩弛也。 拘攣脈必浮緊,緩弛脈必浮洪。寒者小續命湯,熱者 追風剉毒散之類。脈浮者病在表;脈實者病在裡;脈 促者「病在上;在表者散之,在裡者利之,在上者湧之。」 若虛而寒者,則烏、附之類,又不可缺。古人治法,雖以 灼艾之類為本,亦當消息權度而投劑焉。雖然,風寒 暑濕皆能中人,況又有因氣而中風者。人之驟病,莫 急於中風,倉卒之際,若未能精審,且與下氣豁痰,蓋 中風皆因痰鬱氣滯而作,先用通關散以疏之,急以 南星、生薑、木香煎湯,調蘇合香丸灌下。牙緊者,南星、 細辛末,入麝香、烏梅肉點擦,牙自開。進藥之後,痰消 氣下,病勢稍蘇,即詳審五臟外證而調理之,宜「省風 湯、羌活散。勢甚者,防風通聖散、化風丹、牛黃散、釣藤 散、至寶丹等劑,可選而用之。」

《徐春甫古今醫統》

物觸候

大抵小兒隨其心性,不可觸逆。凡有所愛之物,不可 強直取之,心神所好,若不遂欲,心氣解散,神逐物遷, 不食不言,神昏如醉,四肢垂軃,狀如中惡,醫士見之, 莫之措手。如有此證,詢其母及左右,順其所欲,然後 用藥則安也。

小兒中暑

小兒伏中暑證,發熱汗出引飲或吐瀉。亂腸痛又 有脈虛,手足微寒,發渴口熱者。又有煩熱而嘔,吐利 不食,至成搐搦如驚,狀似傷寒者,不可便作驚病及 傷寒用藥,只可與五苓散、六和半夏湯消息之,萬無 一失。有偏寒偏熱者,以意用藥,甚不可執一也。

《王肯堂證治準繩》

中風

張渙等方,有《中風方論》。今見小兒絕無患者,而用藥 多犯香燥,恐血熱生風,類中風證,誤用之則為害不 淺,故一切削而不載。薛氏云:「中風之證,西北方有之, 東南氣溫,腠理疏泄,人患之者,皆類中風也。」況小兒 元氣未充,皮毛不固,易虛易實,外邪乘之,則壯熱抽 掣,氣麤涎涌,甚至昏憒口噤,即似中風,誤以續命等 湯投之,多至不救。大人且無真中,況小兒乎?凡有前 證,當辨其因。若陽明經氣虛,風邪所乘,筋脈拘急者, 為外因;足厥陰肝火熾盛,筋脈偏急者,為內因;脾肺 虛弱,腠理不密,外邪乘入,或驚風過服金石之劑,耗 損肝血;或吐瀉後內亡津液,不能養肝,致口眼喎斜 者,皆肝血不足,肝火生風之類,中風之類證也。

偏風口噤

小兒偏風者,屬少陽厥陰肝膽二經證也。噤者,筋急 中風,木太盛而乘於脾以勝水濕則金太燥。然燥金 主於收斂,勁切故也。又曰:「風之為病,善行而數變,或 左或右,其因一也,治須審而藥之。」若足陽明胃經氣 虛,風邪所乘,其筋脈偏急者,屬外因。若足厥陰肝經 風熱乘脾,筋脈偏急者,屬內因。若脾肺虛弱,腠理不 「密,外邪所乘,或服金石之劑,耗損肝血,或吐瀉後內 亡津液,不能養脾,致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諸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