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8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六

  傷寒門十二

  陶華全生集內外傷脈法 憑證不憑脈憑脈不憑證 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

  脈 禁忌 足太陽經證治 足陽明經證治 足少陽經證治 足太陰經證治 足少陰

  經證治 足厥陰經證治 合併病 兩感誤治 急下急溫 脈浮可下脈沉可汗 可汗

  不可汗 可下 不可下 可吐 不可吐 可溫 不可溫 用藥寒溫相得 發熱

  惡寒 汗後不徹 本熱 惡風 潮熱 寒熱往來 煩熱 煩躁 頭痛 頭眩 項背

  強 頭搖 無汗 自汗 盜汗 頭汗 手足腋下汗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六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六

傷寒門十二

《明陶華全生集》

《內外傷脈法》

夫內外傷證,與傷寒相似甚多,而脈本有以異也。今 之庸醫,罔知其源,惟圖己利,竟不按脈察病,一概呼 為「傷寒」,妄施汗、下、吐、溫之法,以致虛者愈虛,實者愈 實,醫殺之也,深可悲夫。今遂將《心要脈法》,備開於後 云。

左手脈來緊盛,即是傷寒外感。右手平和。

右手脈來緊盛,即是飲食內傷。左手平和。

左右手脈俱緊盛,即是夾食傷寒。此為飲食內傷外 感。

「左手脈來空大,右手脈來緊盛」,即是勞力傷寒,亦為 內傷外感。

左右手脈來沉細,或沉伏,面色青,手足冷,小腹絞痛, 甚則吐利,舌卷囊縮者,即是夾陰中寒,此是真陰證。 左右手脈來沉細,身熱面赤足冷,即是夾陰傷寒,此 為色慾內傷外感。若加煩躁欲飲,面赤足冷,脈沉,或 兼吐利者,此是陰極發躁。

左右手脈來數大無力,若身熱足冷燥渴,此為虛陽 伏陰。

「左手脈來緊盛,右手脈來洪滑,或寸脈沉伏」,一般身 熱惡寒,隱隱頭痛,喘欬煩悶,胸脅體痛,此是夾痰傷 寒。

左手脈緊盛,右手脈沉,一般身熱惡寒,脅痛脹滿,頭 疼體痛,氣鬱不舒。此是夾氣傷寒。

左手脈緊濇。右手脈沉數。若心胸脅下小腹有痛處 不移。一般身熱惡寒。頭疼煩渴。此是血鬱內傷外感。

《憑證不憑脈憑脈不憑證》

人之脈道,乃氣血之會,臟腑經絡,寒熱虛實,俱現於 此。察脈對證,理所必然。然傷寒則有證脈不相符者, 醫人至此,執脈執證,競競紛紛矣。豈知仲景有憑證 不憑脈,憑脈不憑證之說乎?余特表而出之,以示學 者。如《經》曰:「脈浮大,心下鞕,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 汗。」此又非表邪可汗之法也。如脈促為陽盛,若下利 喘而汗出,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厥冷脈促,則為虛 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陽盛之脈也。如陽明脈遲, 不惡寒,身體濈濈然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 為寒之脈法也。但不惡寒三字為主。《經》云:桂枝下咽, 陽盛則斃。此定法也。如讝語而惡寒,必用桂枝先解 之,已而下之,但看有表無表為辨耳。少陰病始得之, 反發熱脈沉,宜麻黃細莘附子湯微汗之比,又非脈 沉在裏之脈法也。此仲景憑證不憑脈之治法也。如 《經》所謂「結胸證,應下之,其脈浮者,不可下。」此又非發 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證也。讝語,發潮熱,脈 滑而疾者,小承氣湯,因與一升。明日不大便,脈反微 澀者,不可與承氣湯。此又非湯人腹中轉失氣者,乃 可攻之之證也。仲景云:若不轉失氣者,不可與承氣 也。發熱惡寒,脈微弱,尺脈遲者,俱不可汗。此又非在 表宜汗之證也。此仲景憑脈不憑證之治法也。

《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

傷風脈當浮緩而反浮緊者,其證熱盛而煩,手足自 溫,此傷風得寒脈也,宜羌活神朮湯。內有熱而渴者, 五味羌活湯。天寒有汗,用神朮湯加桂枝、芍藥。若夫 傷寒脈當浮緊,而反浮緩者,其證不煩少熱,四肢厥 冷,此傷寒得風脈也,宜人參羌活湯。熱多無汗者,十 味芎蘇散加人參。大抵脈來浮緩,蓋元氣虛也,沖和 湯加人參在內。

《禁忌》

凡見傷寒吐蚘者,雖有大熱,忌用涼劑,犯之必死。蓋 胸中有寒,則蚘上膈,大凶之兆。人皆未知。先當溫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