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1 (1700-1725).djvu/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辨表裏,脈浮為在表,脈沉為在裏。陽動則有汗,陰動 則發熱。得汗而脈靜者生,汗已而脈「躁者死。陰病陽 脈則不成,陽病陰脈則不永。」生死吉凶,如合龜鏡。其 微至於禍福休咎,修短貴賤,無不可考。然古人乃以 切脈為下者,特以脈理精微,其體難辨,而傷寒得外 證為多故也。外證易見,切脈難明。弦緊之混淆,遲、緩 之參差,沉與伏相類,濡與弱相似,非得之於心,超然 領解,孰能校疑似於錙銖者哉。苟知浮芤滑實弦緊 洪屬於表。遲緩微濇。沉伏濡弱屬於裏。表裏內外。陰 陽消息。以經處之。亦過半矣。

《分表裏》

治傷寒須辨表裏,表裏不分,汗下差誤,古人所以云: 桂枝下咽,陽盛即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傷寒有表 證,有裏證;有半在表半在裏。有表裏兩證俱見。有無 表裏證,在表宜汗,在裏宜下;半在裏半在表宜和解。 表裏俱見,隨證滲泄;無表裏證,用大柴胡湯下之。又 四逆湯證,有先溫裏,乃發表;桂枝湯證,有先解表,乃 攻裏。仲景云:「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急當救裏;身體疼 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如響應桴,間不容櫛,非特此 也,均是發熱。身熱不渴,為表有熱,小柴胡加桂枝主 之;厥而脈滑,為裏有熱,白虎加人參主之,均是水氣。 乾嘔微利,發熱而欬,為表有水,小青龍加蕘花主之; 身體涼,表證罷,欬而脅痛,為裏有水,「十棗湯主之。均 是惡寒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麻黃桂枝小柴胡 主之;無熱而惡寒者,發於陰也,附子四逆湯主之。均 是身體痛。脈浮發熱、頭疼身體痛者,為表未解,麻黃 湯主之;脈沉自利,身體痛者,為裏不和,四逆湯主之。」 以此觀之,仲景之於表裏亦詳矣,學者宜深究之。雖 然,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裏證,脈雖浮,亦有 下之者。少陰病二三日,無陽證,亦有發汗者,非表裏 之所能拘,又不可不知也。

《詳藥證》

藥證者,藥方前有證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傷寒有 證異而病同,一經藥同而或治兩證,類而分之,參而 伍之,審知某證者某經之病,某湯者某證之藥,然後 用之,萬全矣。又況《百問》中,一證下有數種藥方主之 者,須是將病對藥,將藥合病,乃可服之。假如下利而 心下痞,稱十棗湯、大柴胡、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桂枝人參湯之類,雖均是治下利, 而心下痞,其方有冷有熱,仔細詳藥證以對治之,則 無不中矣。所謂藥方并加減法者,仲景《傷寒方》一百 十三道,病與方相應,乃用正方,稍有差別,即隨證加 減。昔人云:「學方三年,無病可醫,療病三年,無方可治。」 往往世傳為名論,竟不知執方療病,或中或否,不知 加減,移咎於方。古人用藥,如斗運轉,故攻病的而取 效速,一服知,二服愈。假如《理中圓》證,腎氣動者去白 朮;「小柴胡湯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蓋脾惡濕,腎惡 燥,白朮治濕,茯苓利水,故腎氣動者去白朮,小便不 利者加茯苓。」以此推之,然後知不可執方療病,須是 隨證加減。今於逐方下說病證,用藥加減,庶幾修合 之際,便見治法。兼古方凡稱「㕮咀」者,直云「剉如麻豆 大」,云一升者,只云「一大白盞」,以古准今,易曉而通用 也。尋常疾勢輕者,只抄粗末五錢匕,水一盞半,入薑 棗煑七八分,去滓服之。未知再作。病勢重者,當依古 劑法。

「古之三兩即今之一兩也,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古 之三升即今之一升也,料例大者只合三分之一是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