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蝨,夏取汁,冬濃煎飲之。」又萬應丸最妙。

治蟲之法,按《丹溪》云: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 蟲頭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 用藥,此皆法之善者,然此乃緩治之法耳。夫蟲證甚 急,又安能必待其時乎?且以朢前朢後辨蟲頭,亦若 渺茫無據。惟先用香餌而蟲頭可引,豈非朢後之治, 亦自有法,又何慮其難治也。

徐東皋云:「治蟲之方固多,而用之者不知其法,則亦 不能下蟲。如丹溪云:『蟲欲向下之時,必須俟其向上, 法當行於月半之前也。若蟲得食則不食,藥亦不能 下蟲,而徒瀉其虛也。故雖有方,不知其法,則方亦不 效。凡欲下蟲,必先一日不食而使蟲饑,次早五更,用 油煎肉嚼之,良久腹內蟲聞肉香,頭皆向上而欲食』」, 乃以雞卵煎餅,和藥嚼而食之,須臾服蔥湯或白水 少少,以助藥力下行,不踰時而蟲俱下,甚至數升,然 後以白粥補之,隨服補劑,調理脾胃,而疾可悉愈, 一驗治法。昔一人患心腹太痛,或止或作,痛不可忍。 凡用去積行氣等藥,百方不效。但於極痛處,須用拳 搥之,痛得少止,而旋止旋作,久不能愈,日加困弊,莫 測其故。忽一胡僧見之曰:「予能治也。」遂令病者先食 香餌,繼進一丸,打下一硬嘴異蟲,遂愈。此因蟲囓腸 臟,所以痛極。搥之則五內震動,蟲亦畏而斂伏,不搥 則蟲得自由,所以復作。此亦驗蟲奇法。故凡見心腹 痛證,但用揉按重捻,而痛得暫止者,多有因蟲而然 也。

蚘蟲

凡諸蟲之中,惟蚘蟲最多,其逐治之法,總若前條。然 旋逐旋生,終非善策。欲杜其源,必須溫養脾胃,脾胃 氣強,蟲自不生矣。故凡於逐蟲之後,或於未逐之先, 若欲調補脾胃,則如歸脾湯、溫胃飲、五君子煎、理中 湯,或理陰煎之屬,皆所宜也。若欲兼蟲而治之,則惟 溫臟丸為最善。凡治蟲之法,或攻或補,自有緩急先 後之宜。所當詳辨。不可任意忽略也。

《巢氏病源》曰:「凡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今脈反洪大, 是蚘蟲也。」

寸白蟲

此蟲長寸許,色白,其狀如蛆,母子相生,有獨行者,有 箇箇相接不斷者,故能長至一二丈。治寸白蟲無如 榧子煎,其效如神。

小兒疳蟲

小兒疳蟲,名曰「疳𧏾。」亦由飲食過傷,致成疳積。身熱 腹大面黃,四肢無力,昏睡,鼻爛汁臭,齒齦生瘡,或下 利黑血,皆腹中有蟲故也。宜九味蘆薈丸、追蟲丸、四 味肥兒丸、七味肥兒丸、蟾蜍丸之類主之。蟲去之後, 仍當調補氣血。

《石室祕籙》
臣陳士鐸著

蟲痛

蟲痛之證,得食則痛減,無食則痛增。以酸梅湯一盞 試之,飲下而痛即止,乃蟲痛。飲下而痛增重或少減 者,非蟲痛也。方用:白朮二兩楝樹根白薇各一兩黃 連烏梅肉吳茱萸炒梔子茯苓甘草𪔀甲各三錢各 為末蜜為丸。每服三錢,丸如小米大。此丸必須乘其 饑餓思食之時與之,此丸服下必痛甚,不可即與之 水,蓋蟲得水即生也。此方之妙,妙在健脾之中而用 殺蟲之品,既是殺蟲之藥,何故必待其饑餓而始殺 之?蓋腹中無食,則蟲不得養,蟲口必向上而索食,待 其饑餓枵腹之時,則蟲頭盡向上而不向下矣。一與 之食,彼必以為食也,盡來爭食之,奈入口拂其性,則 亂動而跳躍,故轉痛甚也。禁與之水,則周身上下,耳 目口鼻,無非沾染藥氣,內外夾攻,有死而已。設不知 禁忌,仍與之水,蟲且借勢而翻騰沐浴藥少水多,自 然解體,止可殺蟲一半,而不能剪草除根矣。故必堅 忍須臾一刻之痛,使終身之痛除,願人忍之哉!大黃 亦可加三錢,不加亦可,腹之上疼不宜加,腹之下疼 宜加也。

甘草瀉心湯

治蟲蝕上部聲暍者

《甘草》生,四兩 黃芩 人參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遇仙丹

治蟲積堅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