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0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三日在陰分。故當從下解。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 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 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 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

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者。以下解之。是謂「調其逆從」也。

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 食則遺,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於其病形何如?」岐伯 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 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 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 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表裡陰陽,俱受其邪,臟腑皆病,榮衛不行,故「盡氣終」而死也。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 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 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矣。凡病傷寒而成 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 與汗皆出,勿止。」

榮衛血氣,臟腑精神,皆陽明之所資生。如胃氣先絕者,不待六氣之終,三日乃即死矣。凡傷於寒,則為熱病者,此即病之傷寒也。如邪氣留連而不即病,至春時陽氣外出,邪隨正出而發為溫病。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黃帝問於岐伯曰:「邪氣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 氣之中人,高也?」黃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 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濕中之也。故曰:邪之中 人也,無有常,中於陰,則溜於腑,中於陽,則溜於經。

邪氣者,風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濕乃水土之氣,故中身半以下。然無有恆常,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或溜於經,或溜於腑,或入於臟。

黃帝曰:「陰之於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 貫,如環無端。邪之中人,或中於陰,或中於陽,上下左 右,無有恆常,其故何也?」岐伯曰:「諸陽之會,皆在於面。 中人也,方乘虛時,及新用力,若飲食汗出,腠理開,而 中於邪。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 則下少陽;其中於膺背兩脅,亦中其經。」黃帝曰:「其中」 於陰奈何?岐伯答曰:「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夫臂與 胻,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俱受於風,獨傷於陰。」黃帝 曰:此故傷其臟乎?岐伯答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 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容,故 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

上下左右,頭面手足也。或在於頭面而中於陽,或在背胻而中於陰,故無有常恆也。諸陽之會,皆在於面者,精陽之氣,皆上於面而走空竅也。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頰則下少陽,此三陽絡脈所循之處。外之皮膚,即三陽之分部。下者,謂三陽皮部之邪,下入於三陽之經,故曰「中於陽則溜於經。」臂胻者,手背足胻之內側,乃三陰絡脈所循之處。外側為陽,內側為陰,其陰皮薄,其肉淖澤,故中於陰者,常從臂胻始。邪入於經,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容,故還之於腑,散於腸胃。陽明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邪歸於陽明之腸胃,而無所復傳矣。

黃帝曰:邪之中人臟奈何?岐伯曰:「愁憂恐懼則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以其兩寒相感,中外皆傷,故氣逆 而上行。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 下,積於脅下,則傷肝。有所擊仆,若醉入房,汗出當風, 則傷脾。有所用力舉重,若入房過度,汗出浴水,則傷 腎。」《黃帝》曰:五臟之中風奈何?岐伯曰:「陰陽俱感邪,乃」 得往。黃帝曰:「善哉。」

夫邪中於陰而溜腑者,臟氣實也。臟氣者,神氣也。神氣內藏,則血脈充盛,若臟氣內傷,則邪乘虛而入矣。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陰陽俱感,外內皆傷也。

黃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虛邪之中身 也,灑淅動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見於色,不知於身, 若有若無,若亡若存,有形無形,莫知其情。」黃帝曰:「善 哉!」

「虛」者,八正之虛邪「氣」,「形」者,皮肉筋脈之有形。

《熱病篇》

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乾,陽熱甚,陰頗有 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 而脈靜者生。熱病者。脈尚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 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外雖汗出,。而裡熱不解。此內熱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熱已清而脈平和。故生熱病者。脈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