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足少陰,從足少陰而注於五臟六腑,故當調此二經之氣焉。「補不足」 者,補衛氣之不足;「瀉有餘」 者,瀉厥氣之有餘;「調虛實」 者,調外內之虛實,以通其道路,而去厥逆之邪。「覆杯則臥,汗出而已」 者,正氣和而厥氣散,衛氣得從其道而出入矣。

《大惑論》

黃帝曰:「病而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 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 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衛氣出於陽,則目張而寤;入於陰則目瞑而臥。故衛氣留於陽,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

《漢張機金匱要略》

《雜病脈證治》

《虛勞篇》曰:「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湯主之。」

《胸痹篇》曰:「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䒷蔞薤白半夏 湯主之。」

《水氣篇》曰:「太陽病,脈浮而緊,身腫而冷,狀如周痹,胸 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為黃汗。然病此 者,渴而下利,小便數者,不可發汗。」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黃疸篇》曰:「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舌痿疑作身痿 《驚悸篇》曰:「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 不能眴,不得眠。」

吐血,欬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唐孫思邈千金方》

《論脈證》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脛寒,不得臥, 惡風寒灑灑,目急,腹痛虛鳴。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脣口 乾,面目浮腫,名曰「胃虛冷」也。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 脹滿,煩擾不得臥,名曰脾實熱也。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痛苦泄注,腹滿氣 逆,霍亂嘔吐,黃癉,心煩不得臥,腸鳴,名之曰脾虛冷 也。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少陰與巨陽 經俱實也。病苦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悶滿,不得臥, 以胃氣不轉,水穀實也,名曰心小腸俱實也。

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氣短。其脈平也。

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嗽轉甚。其人欬而不得 臥。引項上痛。

《宋朱肱活人書》

《總論證治》

問:「傷寒二三日,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 曰:此足陽明胃經受病也。傷寒二日,陽明經受病,可 發其汗,非正陽明也。今言一二日傳陽明經,身熱目 疼,鼻乾,不得臥,其脈俱長者,是太陽陽明可表」已。 問不欲眠。曰:「太陽證發汗,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 眠,欲飲水者,當少少與之,胃中和即愈。若脈浮、小便 不利,發渴者,五苓散主之。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 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 者,乾薑附子湯主之。若發汗、若吐、若下後,虛煩不得 眠,劇則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宜梔子豉湯主之。傷 寒大熱乾嘔,呻吟錯語,不得眠,黃連解毒湯主之。傷 寒吐下後,心煩乏氣,晝夜不得眠,酸棗」湯主之。少陰 病得之二三日已上。心中煩不得眠。黃連阿膠湯主 之。若少陰病。下利而渴不得眠。豬苓湯主之。又問傷 寒差後不得眠何也。蓋熱氣與諸陽相并。陰氣未復。 所以病後仍不得睡也。梔子烏梅湯主之。

《金劉完素六書》

《總論證治》

懊憹煩心,反覆顛倒,不得眠者,煩熱怫鬱於內,而氣 不能宣通也。或胸滿結痛,或煩微汗出,虛煩者,梔子 湯主之。或氣少者,加甘草一錢。或嘔者,及初誤以丸 藥下者,加生薑半兩。凡懊憹虛煩者,皆用涼膈散甚 佳,及宜湯濯手足,使心胸結熱宣散而已。心煩腹滿, 坐臥不安,梔子厚朴湯主之。或陽明病下之後,燥熱 而懊憹者,三一承氣湯。汗後煩躁不得眠,五苓散或 涼膈散。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五苓湯、黃連解毒湯。 煩心者,涼膈散。少陽證,胸中煩而不嘔者,小柴胡去 半夏、人參,加䒷蔞實主之。

《元李杲十書》

《治法》

羌活勝濕湯加柴胡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中 也。

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欬甚也。

《內經》半夏湯,治不得臥,乃去飲之劑也。

《明戴思恭證治要訣》

《證辨虛實》

不寐有二種,有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有痰 在膽經,神不歸舍,亦令不寐。虛者六君子湯加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