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者。謂病在氣分。而癰腫在內。非鍼刺之可能治也。若發驚者。其毒氣干臟。故死。

陽明厥逆,喘欬身熱,善驚衄,嘔血。

陽明氣厥則喘,上逆則欬也。陽明之氣主肌肉,故身熱。《經》云:「二陽發病,主驚駭。」衄血嘔血者,陽明乃悍熱之氣,厥逆則迫血妄行。

《陰陽類論》

三陽一陰。太陰脈勝,一陰不能止,內亂五臟,外為驚 駭。

三陽主開。一陰主闔。二氣類聚。而太陰脈勝。是一陰不能止其開。則內亂五臟。外為驚駭。

《脈解篇》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 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此陽明經脈病也。

《五常政大論》

委和之紀,其發驚駭。

邪傷肝也。

㐲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

「昏惑悲忘」,心神不足也。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熱氣,妄行,善忘。

寒氣下臨,臟氣上從,而熱氣妄行,故神傷善忘。

《大奇論》

肝雍,兩胠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肝經病,故兩胠滿而不得小便。臟氣雍滿,臥則神魂不安,故發驚也。

肝脈鶩暴,有所驚駭。

肝脈之來,疾而暴亂者,必有驚駭。

二、陽急為驚。

二陽,陽明土也。土氣虛寒,則陽明脈病,故驚,

脈至如數,使人暴驚,三四日自己。

無形之氣上逆,則脈至數疾,邪薄心下,故發驚。

腎肝并小弦,欲驚。

小者血氣皆少。弦則為減為寒。肝臟之氣生於腎,脈并小弦,是二臟之氣皆虛,而欲發驚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之復,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門絕,死不治。

「善忘善悲」者,從胃而上及於心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善驚譫妄,復則驚瘛欬衄。

熱客於胃,則善驚譫妄。熱乘心肺,則驚瘛欬衄。

陽明之復,甚則入肝,驚駭筋攣。

如病入肝,則干臟矣。干臟者,半死半生。

諸病驚駭,皆屬於火。

火者,少陽包絡之相火也。相火甚,則心神不安,故驚駭。

《玉機真臟論》

春脈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

春脈太過,則氣并於上。《經》曰:「氣并於上,亂而喜忘。」氣上盛而與督脈會於巔,故眩冒而巔疾也。

《四時刺逆從論》

秋刺經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秋主降收,而反令其生長。故血氣上逆而善忘。

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冬主閉藏,刺肌肉,是取所藏之氣於肌腠之外,使陽氣竭絕於內,令人善忘也。

陽明濇,則病積,時善驚。

濇者。多血少氣。微有寒也。善驚者。病在血也。

《疏五過論》

凡未診病者,必問常貴後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 曰「脫營。」常富後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醫 工診之,不在臟腑,不變軀形,診之而疑,不知病名,身 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灑灑然時驚。病深者,以 其外耗於衛,內奪於營。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治之 一過也。

常貴後賤,常富後貧,則傷其志意,故雖不中邪,而病從內生。夫脾藏營,營舍意,腎藏精,精舍志,是以志意失而精營脫也。「五氣留連」,謂五臟之神氣留鬱於內,而不得疏達。并者,謂并病於五臟也。五臟之氣,外合於皮肉筋骨,是以身體日減,氣虛無精,病深無氣,言氣生於精,精生於氣,精氣之并傷也。如久常之富貴,不意失之。故時驚也。此病不在臟腑。不在軀形。精氣日虛。營衛日耗。即有良工不知因名此治之一過也。

《五臟生成篇》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

呼吸急則脈亦急。肺主氣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

《調經論》

血并於陰,氣并於陽,故為驚狂。

血并居於陰,則陰盛而血實。心主血脈,故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