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8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飲一杯,吐出杯半,數日後脈亦沉伏,此寒從少陰腎 經而入,陰盛於下,逼陽於上,謂之格陽之證,名曰關 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須以仲景白通湯,用 《內經》寒因熱用之法。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 則熱物冷服,下咽之後,冷性既除,熱性始發,由是病 氣隨愈,嘔噦皆除。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和人尿、豬 膽汁鹹苦寒之物於白通湯中,要其氣相從,可以去 拒格之寒也。服藥後脈漸出者生。脈乍出者死。陶節 庵《殺車槌》中有「回陽反本湯」極妙。愈後須以八味丸 常服。不再發。

又有一種肝火之證,亦嘔而不入,但所嘔者酸水或 苦水,或青藍水,惟大小便不祕,亦能作心痛,此是火 鬱木鬱之證。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須用茱連濃 煎,細細呷之,再服逍遙散而愈。愈後須以六味丸調 理。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關格論》

關格之證,自《靈》《素》以及《難經》、仲景脈法,皆深言之,然 無其方也。後世以無成方依傍其中,精言奧義,總不 參研,空存其名久矣。間有以無師之智,臨證處方,傳 之於書,眼中金屑,不適於用,可奈之何?謹以尚論之 懷,暢言其理。《素問》謂「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 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 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 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 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此以三陽之腑,三 陰之臟,分診於結喉兩旁人迎之位,兩手寸口太淵 之位,蓋隨人迎、寸口經脈之行度而施其刺法也。《靈 樞》言「刺之從所分,人迎之盛,瀉其陽」,補其所合之陰, 二瀉一補;從所分寸口之盛,瀉其陰,補其所合之陽。 二瀉一補,皆以上氣和乃止。至於用藥,則從兩手寸 關、尺三部之脈,辨其臟腑之陰陽。故《靈樞》復言:「邪在 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 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 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 「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 能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能盡期而死也。」此則 用藥之權衡,隨其脈之尺陰寸陽偏盛俱盛而定治 耳。越人宗之,發為陰乘陽乘之脈,因推其乘之之極, 上魚為溢,入尺為覆,形容陰陽偏而不返之象,精矣。 至仲景復開三大法門,謂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 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從兩手寸口關陰格陽過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 陽虛陰實,陰虛陽實,以施治療。蓋於《靈樞》陽太盛則 陰不能榮,陰太盛則陽不能榮。以及越人陰乘陽乘 之法,加以浮大之辨,而虛實始得燎然。不爾,關則定 為陰實,格則定為陽實矣,抑何從得其微細耶?此一 法也,謂心脈洪大而長,是心之本脈也。上微頭小者, 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 可治,有汗者死。此則深明關格之源,由於五志厥陽 之火,遏鬱於心胞之內。其心脈上微見頭小,亦陽虛 之驗;下微見本大,亦陽實之驗。頭無汗者可治,有汗 則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在二陽之病發,心脾且 不得隱曲,男子少精,女子不月,傳為風消索澤而不 治,況關格之病,精氣竭絕,形體毀阻,離絕菀結,憂愁 恐怒,五臟空虛,氣血離守,厥陽之火獨行,上合心神, 同處於方寸之內,存亡之機,間不容髮,可不一辨察 之乎?此二法也。謂趺陽脈伏而濇,伏則吐逆,水穀不 化,濇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診趺陽足脈,或伏或濇, 辨胃氣所存幾何,伏則水穀入而不化,胃氣之所存 可知矣;濇則并其食亦不得入,胃氣之所存更可知 矣。榮衛之行遲,水穀之入少,中樞不運,下關上格,豈 待言哉?此三法也。仲景《金針暗度》有此三法,大「概在 顧慮其虛矣。」因是上下古今,搜採群言,而諸大老名 賢,無一論及此證者,惟雲岐子述其陰陽反背之狀, 傳其所試九方,譬如航海萬里,得一聲氣相通之侶, 欣慰無似,遑計其短乎?然不欲後人相安其說,又不 忍緘口無言也。其謂陰陽易位,病名「關格。」胸膈上,陽 氣常在,則熱為主病;身半已下,陰氣常在,則寒為主 病。胸中有寒,以熱藥治之;丹田有熱,以寒藥治之。若 胸中寒熱兼有,以主客之法治之。治主當緩,治客當 急。此從《傷寒論》「胸中有寒,丹田有熱」立說,實非關格。 本證所引《內經》運氣治主客之法,亦屬無據。至於《靈》 《素》《難經》《金匱》之文,絕不體會。所定諸方,渾入後人惡 劣窠臼,觀之殊不慊耳。方中小疵,雜用二陳、五苓、枳 殼、厚朴、檳榔、木香是也。方中大疵,雜用片腦、麝香、附 子、皂角、牽牛、大黃、𥐚硝是也。夫陰陽不交,各造其偏, 而謂「陰反在上,陽反在下」,可乎?九死一生之證,而以 霸術刦奪其陰陽,可乎?仲景之以趺陽為診者,正欲 人調其榮衛,不偏陰偏陽,一味沖和無忤,聽胃氣之 自為敷布,由一九而二八,三七四六,乃始得協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