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醫案

《千金方》曰:唐相國寺僧允惠患癲疾失心,經半年,遍 服名醫藥不效。僧俗兄潘氏家富,召孫思邈療之。孫 曰:「今夜睡著,明後日便愈也。」潘曰:「但告投藥,報恩不 忘。」孫曰:「有鹹物但與師吃,待渴卻來道」夜分僧果渴。 孫至,遂求溫酒一角,調藥一服與之。有頃,再索酒與 之半角。其僧遂睡,兩晝夜乃覺,人事如故。潘謝孫問 其治法,孫曰:「眾人能安神矣,而不能使神昏得睡,此 乃《靈苑》方中硃砂酸棗仁乳香散也,人不能用耳。」又 正肅吳公少時心病,服前方一劑,五日方寤。遂瘥 儒門事親曰:一叟年六十,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口 鼻覺如蟲行,兩手爬搔,數年不已。戴人診其兩手脈, 皆洪大如《繩斷之》曰:「口為飛門,胃為賁門。曰口者, 胃之上源也。鼻者,足陽明經,起於鼻交頞之中,旁約 太陽,下循鼻柱,交人中,環脣,下交承漿,故其病如是。 夫徭役煩擾,便屬火化,火乘陽明經,故發狂。故經言 陽明之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罵詈不避親疏。」又況 肝主謀,膽主決,徭役迫遽而財不能支,則肝屢謀而 膽屢不能決,屈無所伸,怒無所泄,心火磅礡,遂乘陽 明經。然胃本屬土,而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隨木氣而 入胃,故暴發狂。乃命置燠室中,涌而汗出,如此三次。 《內經》曰:「木鬱則達之,火鬱則發之。」良謂此也。又以調 胃承氣湯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 十行,血水與瘀血相雜而下數升,取之乃康。以通聖 散調其後。

項關令之妻,病饑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 惡言不輟。眾醫皆處藥,幾半載尚爾。戴人曰:「此難以 藥治。」乃使一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人大笑。次 日又作《角》。又大笑。常以兩箇能食之婦誇其食美。 病婦索其食而一嘗之。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瘥。後 得一子。夫醫貴有才。無才何足應變無窮。

一男子落馬發狂,起則目瞪狂言,不識親疏,棄衣而 走,罵詈涌出,氣力加倍,三五人不能執縛,燒符作醮, 問鬼跳巫,殊不知顧,丹砂牛黃、犀珠腦麝備嘗,貲財 散去,室中蕭然,不遠二百里,而求戴人一往。戴人以 車輪埋之地中,約高二丈許,上安之,中等車輪,其輞 上罄一穴,如作盆之狀。縛狂病人於其上,使之伏臥, 以軟裀襯之。又令一人於下坐機一枚,以棒攪之,轉 千百遭,病人吐出青黃涎沫一二斗許,繞車輪數匝, 病人曰:「我不能任,可解我下。」從其言而解之。索涼水, 與之冰水,飲數升,狂方罷矣。

一狂人,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厥,陽并乃狂。《難經》曰: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陽為腑,陰為臟,非陽熱而陰寒 也。熱并於陽則狂,狂則生寒;并於陰則癲,癲則死。《內 經》曰:「足陽明實則狂。」故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無所不 為,是熱之極也。以調胃承氣大作湯下數十行,三五 日復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復下之。凡五六十日,下 百餘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時。暖室置火。以助其熱。而 汗少解。數汗方平。

《丹溪心法》曰:外弟歲,一日醉飽後,亂言妄語妄見,詢 之,係伊亡兄附體,言生前事甚的。乃叔在邊叱之曰: 「非邪。食腥與酒太過,痰所為耳。」灌鹽湯一大椀,吐痰 一二升,汗因大作,困睡一宵而安。

金氏婦,壯年暑月赴筵,婦乃姑,詢其坐次失序,遂赧 然自愧,因成此病,言語失倫,其中又多間一句曰:「奴 奴不是,脈皆數而弦。」余曰:「此非邪,乃病也。但與補脾、 清熱、導痰,數日當自安。」其家不信,邀數巫者,噴水而 呪之,旬餘而死。或問曰:「病非邪而邪,治之何遽至於 死?」余曰:「暑月赴宴,外境蒸熱,辛辣適口,內境鬱熱,而」 況舊有積痰,加之愧悶,其痰與熱,何可勝言?今乃驚 以法尺,是驚其神而血不寧也;噴以法水,是實其體, 密其膚,使汗不得泄也。汗不泄則蒸熱內燔,血不得 寧,則陰消而陽不能獨立也,不死何俟?或曰:「《外臺祕 要》有禁呪一科,庸可廢乎?」予曰:「移精變氣,乃小術耳, 可治小病。若內有虛邪,外有實邪,當」用正大之法,自 有成式,昭然可考。然符水惟膈上熱痰,一呷涼水,胃 熱得之,豈不清快,亦可取安。若內傷而虛,與冬受嚴 寒,符水下咽,必冰胃而致害。彼鬱熱在裡,熱邪在表, 須以汗解,卒得清冷,膚腠固密,熱何由解?必致內攻, 陰陽離散,血氣乖爭,去死為近。

《衛生寶鑑》曰:「甲寅歲四月,予隨斡耳朵行至界河裡 住醜。」兀閩病五七日,發狂亂,棄衣而走,呼叫不避 親疏,手執潼乳與人飲,時人皆言風魔了,巫師禱之, 不愈反劇。上聞,命予治之,脈得六至,數日不得大便, 渴飲潼乳。予思北地高寒,腠理緻密,病傷寒者少。然 北地此時乍寒乍熱,因此觸冒寒邪,失於解利,因轉 屬陽明證,胃實譫語,又食羊肉以助其熱,兩熱相合, 是謂重陽者,狂陽勝宜下,急以大承氣湯一兩半,加 黃連二錢,水煎服之。是夜下利數行,燥屎二十餘塊, 得汗而解。翌日再往視之,身涼脈靜。眾人皆喜曰:「羅 謙甫醫好風魔也。」由此見用傷寒,非雜病之比。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