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陰陽明之氣上脫也。氣下泄。少陰之氣。下泄也。陰陽上下離脫。故為不治。

「癲疾」者,疾發如狂者,死不治。

「陰盛者癲,陽盛者狂。」《疾發》如狂者,陰陽之氣並傷,故死不治。

《扁鵲難經》

《辨狂癲證》

《二十難》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 目盲。」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疾之始發,少 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倨貴也,妄笑好歌 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 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五臟篇》曰: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氣少也。血氣少者, 屬於心,心氣虛者,其人則畏,合目欲眠,夢遠行而精 神離散,魂魄妄行。陰氣衰者為癲,陽氣衰者為狂。 《痰飲篇》曰:「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 也,五苓散主之。

《華佗中藏經》

癲狂

「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陽之發也,或上或下,或內 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極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 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 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各各不同,皆 生於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 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 樂喜好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隨。則十生 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耳。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側,語言狂妄 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脣面青白黃黑赤,其色不定, 眼瞤動不休,心絕者,不可救,過五日即死矣。

《晉王叔和脈訣》

《狂妄之脈》

《心脈歌》曰:「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脣破裂。狂言 滿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緊脈歌曰:「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源。忽然 狂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雜病生死歌》曰:「恍惚之病定癲狂,其脈實牢保安吉。 寸關尺部沉細時,如此未聞人救得。」

《唐孫思邈千金方》

《癲狂證治》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業,頗習經方,《名醫要治》,備聞之 矣。自謂風眩多途,諸家未能必驗,至於此術,鄙意偏 所究也,少來用之,百無遺策。今年將衰暮,恐奄忽不 追,故顯明證論,以貽於後云爾。夫風眩之病,起於心 氣不定,胸上畜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 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大人曰癲」, 小兒則為癇,其實則一,此方療治,萬無不愈,但恐證 候不審,或致差違,大都忌食十二屬肉,而賁豚為患, 發多氣急,氣急則死不可救,故此一湯是輕重之宜, 勿因此便謂非患。所治風眩湯散丸煎,凡有十方,凡 人初發,宜急與續命湯也。困急時但度灸穴,便火鍼 鍼之,無不瘥者。初得鍼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 「余業之以來三十餘年,所救活者數十百人,無不瘥 矣。後人能曉此方,幸勿參以餘術焉。」

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塗,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 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謾說, 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溝渠,噉食糞穢,或裸形 露體,或晝夜遊走,或嗔罵無度,或是蜚蟲精靈,手亂 目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鍼灸》與方藥並主之。凡 占風之家,亦以風為鬼斷。

風入陽經則狂,入陰經則癲。

夫歷節風,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節蹉跌,變成癲病, 不可不知。古今以來,無問貴賤,往往苦之,此是風之 毒害者也。治之雖有湯藥,而並不及松膏、松節酒。若 羈旅家貧,不可急辦者,宜服諸湯,猶勝不治,但於痛 處灸三七壯佳。

凡發狂則欲走,或自高賢稱神聖,皆須備諸火灸,乃 得永瘥耳。若或悲泣呻吟者,此為邪非狂,自依《邪方》 治之。邪入於陽,則為狂;邪入於陰,則為血痹;邪入於 陽,傳即為癲狂;邪入於陰,傳則為痛瘖;陽入於陰,病 靜;陰入於陽,病怒。

「心病煩悶少氣,大熱,熱上湯心,嘔欬吐逆,狂語,汗出 如珠,身體厥冷,其脈當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當赤, 而反黑者,此是水尅火,為大逆,十死不治。 言音喘急,短氣好唾,此為火尅金,陽擊陰,陰氣沉,陽 氣升,升則實,實則熱,熱則狂,狂則閉眼悸言,非常所 說,口赤而張,飲無時度,此熱傷肺,肺化為血,不治。若 而赤而鼻」不攲,可治也